东北网11月16日电 15日下午,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国际会议厅气氛热烈,省委省政府请来在我省工作的中国工程院14位院士,就“提高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召开研讨会。
院士们认为,自主创新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院士们建议,我省应建立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加快龙江经济发展。
研讨会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持续了3个多小时,发言的14位院士观点鲜明,建议中肯。
研讨会上,院士们认为,黑龙江是一个资源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但由于观念落后,开放程度不高,这些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得经济发展落后于一些先进省份和城市。院士们建议,黑龙江应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谢礼立院士(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设计理论专业):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陲,观念相对落后,开放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是有毗邻俄罗斯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怎样打好俄罗斯这张牌”已成为摆在我省领导案头的一个重要课题。俄罗斯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缺乏资金和良好的管理体制,因此我省应抓住这一特点,将俄罗斯的资源和技术引进省内,投入相应的资金,运用良好的管理体制来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同时,我省应建立一个适合国际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俄罗斯专家到我省安居乐业,将他们的技术融入资金,加强合作。以此类推,还可以将韩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吸引到我省发展。
马建章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院士):我省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应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使中药的研究和生产得以充分发展。另外,我省的一些珍贵鸟类和林业资源的保护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要走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同时还要发展替代产品。
沈荣显院士(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及免疫专业):我省的奶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奶牛的投入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伊利、蒙牛等奶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都从我省引入。我省应利用奶业这一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奶业生产市场,使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讨会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14位院士讨论最热烈、提出建议最集中的议题。
雷清泉院士(哈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要及时向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引进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科技创新的主要刺激动力来源于研究者共同发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问题、创立的新理论和发展的新方法等,离开与研究主流的信息、人才和技术交换,任何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都将相对停滞或落后。由于我省的整体科学创新环境开放程度不高,与国际科学创新主流的交流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科学创新人才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科学创新人才的成长及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良好的研究条件,而且更需要先进的理念、机制和标杆。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更多国内外科技交流机会和平等交流的平台。提供必要的研究设备、研究经费,也是科技创新人员课题研究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应建立一个适合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环境,这样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各类科技人才的稀缺程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广泛地调动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积极性。因此,要创造适宜的、完善的收益实现渠道,使人力资本投资者成为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真正主体,建立一种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护人力资本投资者利益的收人分配制度。
例如,中关村拥有科技人员38万,然而科技成果转换率还不足10%,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领域没有多少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也没有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而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没有知识产权。中关村平均每年诞生800家企业,但是技工贸总收人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却占了88%,低于50万元的小企业占了32%。产生这种状况的症结就在于缺乏完善的体制。在中关村,除接受国外风险投资的公司借助境外渠道实行股票期权制外,大多数企业都未对产权制度问题引起重视,这就必然影响科技人才积极性。然而在硅谷,股票期权是很普遍的,即使小公司也以此使科技人员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
徐玉如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智能水下机器人专业):在培养本埠人才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制定特殊的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外埠人才。各区域人才不同的思维交融在一起,更易产生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与会院士纷纷提出这样的建议。
梁维燕院士(哈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机、水轮机制造专业):首先,企业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三峡工程机电设备从“六五”计划开始就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科技攻关计划。到1997年执行引进技术协议时,能够顺利地消化吸收,并深入研究实现再创新,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国家要求,大型燃气轮机和抽水蓄能机组建设项目的国际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外商必须向中方转让技术,并合作制造促成国内制造企业消化吸收,提高创新能力,正在研究核电站设备的引进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在科技攻关中给予少量研发费用的支持,批准企业包括科研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得到银行的贷款,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央和省、市政府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由于企业是自主经营,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这不是行政干预。其次,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建设初期成立的企业都有研发部门。近几年,由于市场开发的需要,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的科研费用,大型水电机组较好地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益于企业重视研发工作。当今,一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在此条件下,提高职工收入有必要,留住人才也是对的,但还应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研究开发工作中去,为自主研发创造条件。另外,企业需要实行产学研结合。企业自己技术力量是有限的,确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课题,需要寻求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合作,发挥各方优势。
黄文虎院士(哈工大航天学院、机械动力与振动专业):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我省应朝着制造国际品牌的目标迈进。然而目前,我省一些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机制、体制也不适应研发的开展,科研、生产成了两张皮。有的企业研发费用竟只有销售额的0.39%,这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