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7日电 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佳木斯市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重点建设了粮食、果品、蔬菜等农产品市场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连锁超市为补充,产区、销区、集散地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为创造畅通的流通环境,佳木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筹措资金,使通道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国道为主,省道为辅,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有效地缓解了粮食仓储难的问题;加快对俄农产品出口设施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对口岸码头实施改造,提高过货能力,为农产品走出国门搭建平台。
尽管如此,目前佳木斯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内部结构不完善、发育不良、功能不全。农产品集贸市场多,但专业批发市场较少。同时,交易方式原始、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没有形成批发市场网络和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不适应跨区域、大批量调节农产品流通的要求。
无论是农产品仓储、烘晒设备,还是恒温库、冷冻库、运输能力和分检、包装、组配等流通加工业,都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要求。直销、配送等新型贸易方式刚刚起步,市场信息网络尚未有效运行。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市经济落后,财力不足,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投资十分微薄。其次是重农业生产、轻产品流通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在探索具有佳木斯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模式上重视不足,主动性不强。
据悉,为改善这一状况,“十一五”期间佳木斯将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佳木斯三江粮食批发大市场、佳木斯果蔬交易大市场、佳木斯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佳木斯肉禽蛋批发大市场、对俄果蔬市场、山特产品市场等,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市市情、布局合理、辐射力强、信息灵敏、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现代化程度高、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为此,“十一五”期间要把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佳木斯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流通主体的培育、农村购销、中介组织的发展等有关流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离开了资金保障就是一句空话,而建设资金紧张又是我市的实情。根据这种情况,佳木斯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应拓宽渠道,密切关注国家在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在项目的选择上要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并积极争取国省资金支持。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政府制定的规划和筛选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不分所有制形式,有实力的企业、个体投资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都可以参加,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金,参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把农产品流通领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国外客商投资。利用好银行贷款,扩大信贷规模。
由于我市市场法规建设滞后,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必须加速我市农产品市场法规体系建设。从市场的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地位和职责,到市场上的缺斤短两、假冒伪劣商品、治安秩序混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都需要通过建立市场法规加以解决。特别是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的食品,要在检测检疫上制定管理办法,使人民的健康有保障。
大力扶持引导广大农民组建自己的农产品运销队伍,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促使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并逐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流通主体。供销社、经管站、农技站是我市战线最长,触角最深,组织比较严密的农村三大组织体系,其机构由市设置到乡镇,触角延伸至村屯,而且各有所长,相辅相承。充分发挥现有供销社、农村经管站、农技服务中心三大系统的作用和潜能,加强这三大系统的横向联合和配合,由他们组织农民成立充分代表自己利益的销售合作经济组织,对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