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秀林对长营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
东北网1月18日电 题:他的心里只有众乡亲——记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总支书记张秀林(上)
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30余年沧桑巨变,1973年,年仅23岁的张秀林从尚志市一面坡镇里调到长营村任党支部书记。当时,长营村欠外债高达17万元,村民们连吃饭都成问题。2005年底,长营村已拥有企业28家,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全村人均收入6860元。村民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好支书——张秀林。
张秀林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带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1973年,张秀林调任长营村党支部书记。那时,长营村是全公社有名的“三靠村”——“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村上还欠着17万元的外债。17万!在当年那可是个天文数字啊!有的村民家连吃饭都成问题。刚当支部书记那会儿,张秀林天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村民们填饱肚子。他想,咱是党员,既然当上村支部书记,就不能让全村老少爷们寒心,就一定得带领大家闯出一条活路来。
人多地少,一直让长营村的老百姓头疼。在人均不足1.5亩的耕地上刨食的农民,拼死拼活干上一年,也不够糊口的。光靠地吃饭是不行了。怎么办?偶然的一天,张秀林看到村里“趴窝”的“东方红”,不禁灵机一动,对了,搞副业、跑运输、挣外财!
说干就干,第二天,几个村干部凑了600元钱,把“趴窝”的拖拉机修好了。车修好了,可拖车和柴油还是没有着落。怎么办?情急之下,张秀林想起了镇上的劳教所和石油公司的加油站,就上那儿去借,可人家说啥也不借不赊。那几天,张秀林天天泡在这两个单位,一遍遍向他们介绍村上的困难和自己的打算。他的诚恳、憨厚和为村民办事的劲头,终于打动了这两家单位的领导。就这样,张秀林给村上赊回了一台拖车和两吨柴油。
东西整全了,张秀林带领俩儿司机进山运木材。北方的冬天嘎嘎冷,零下三十多度,人只要出了屋,再厚的棉衣也立马打透。为了能让司机穿得暖和些,张秀林咬牙花了120元买了两件“老羊皮袄”给他们穿,自己却没舍得买。为节约开支,张秀林他们吃了一冬的窝头和土豆。这一冬,张秀林为村里挣回了一万八千元钱。回村那天,乡亲们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第二年,他们用挣来的钱又买了一台机车,收入也跟着翻了一番。打那儿以后,长营村尝到了搞副业的甜头。几年间,相继组建了运输队,办起了制钉厂、制筛厂、机修厂,外债还上了不说,账面上还有了六位数的存款。
村上运输队建起来后,又有一些农民也想搞运输,但他们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没有胆量。为了引导农户走上这条致富路,张秀林带头搞起了运输,不到一年就挣回了买车的本钱。他的做法十分奏效,转过年,村上就有许多家要买车。在张秀林的帮助下,村里的张木匠从合作基金会贷款买了车。那阵子,张秀林成了张木匠的影子,选车、办手续、联系活儿,全帮着张罗。几年来,张木匠经营的车辆从手扶到宁波、从宁波到东风141、六平柴,如今又换了两辆价值40多万元“前4后10”的大型货车,运输年收入40多万元,家里有了近百万元的固定资产。
现在,长营村运输户已增加到66户。为了加强对这些运输户的管理,避免恶性竞争,张秀林把全村66户运输户组织在一起,成立了运输协会,由协会实行统一配货,统一结算服务。这一做法极大地方便了运输户,也给长营村的个体运输业注入了勃勃生机。从那以后,张秀林忙协调、忙指挥,修车、抬车、拖车……去鸡西,跑辽宁,进山东,到上海,闯内蒙,一干就是几天、十几天。近百台车,台台都连着张秀林的心。无论冬夏,无论谁家,只要车有问题,第一个找的就是张秀林。他到场了,大家心中就有了底儿。
1986年,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长营村告别了贫穷,家底也逐渐厚实起来了。然而,带领乡亲们从贫困中走过来的张秀林没有满足,仍想方设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年,借农村改革之机,张秀林用村里的多年积累做为底金成立了合作基金会,为扩大生产的农户解决资金问题。
为了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1993年,长营村在辽宁营口鲅鱼圈经济开发区投资20万元买下了一处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几千平方米的厂区,先后办起了冰点厂、植物油厂、饮品厂。现在,这处厂房仅房产一项就可增值100多万元。
省公路三处要经过一面坡修建301国道。张秀林当时正在外地,听到这个信儿,连夜往回赶,直奔省公路三处,要求同他们合作。张秀林主动把村办公室低价租给了他们,村干部到外面租房办公。这一举动感动了省公路三处的同志,他们答应把12公里的土石方承包给长营村。村上从此组建了工程车队。修建301国道,工程车队每年为村里挣回来200多万元。后来,张秀林又在许多项目中承包工程。通过修路,工程车队每年都为长营村增加200多万元的收入。
企业搞好了,集体收入增加了,长营村又把这些钱回补到农业生产上。长营村是一面坡镇镇内村,地少人多。地不够种,怎么办?张秀林又想了一招——“填坑造田”。1994年,长营村开始在滨绥铁路线旁填坑造田。先后用了13年时间8万多个劳动日,共投资700多万元,动用土方350万立方米,填造了1280亩水稻田,等于又增加一个长营村的耕地面积。2001年,村里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种籽公司、东北农大合作,聘请农大教授成立了哈尔滨长营水稻高新技术研究所,把这片地全部种上优质稻,作为种籽基地。2005年,张秀林“硬造”出来的这块地生产水稻良种100万斤,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达100万元。张秀林真正把这当作了骄傲,“这1280亩耕地花费了我们长营村老百姓太多的心血,相当于13年时光再造一个长营村。它将为我们长营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