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电 一个债台高筑,因病返贫靠救济生存;一个享受合作医疗,日子过得很滋润。
农民有句口头禅:“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说的是,农民因缺乏医疗保障,时常因病返贫的现象。
日前,记者在基层采访了富裕县龙安桥村的周景军和依安县新合村的汪淑芹两个患病农民。两人因一个没有医疗保障,一个有医疗保障,而呈现的不同家庭境遇,令记者唏嘘叹息。
正月十六,年节过完了,大多数农户开始盘算起春耕的大事。当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之时,富裕县龙安桥镇龙安桥村村民周景军一家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全家四口人,一个病人,数万元饥荒,放到谁的肩上也扛不起来。何况得大病的人正是这一家人的主心骨———44岁的户主周景军。如果把时间往前推3年,周景军一家在龙安桥村可算是数得着的富裕户:有车、有牛、有地、有存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冬天,周景军一时感到浑身乏力,到医院一检查,肺癌。为了治病,家中两万多元的存款不到半年就空了。
该借的借遍了,该卖的卖没了。如今的周景军只好硬挺。要不是县里结对的扶贫干部春节前送来米、肉,周家这个年还不知怎么过呢!
乡党委书记姜昆指着全乡贫困户名单对记者说:这其中有不少的农户是因病返贫的。由于没有医疗保障,一人得病撂倒一家。
富裕县的周景军不富裕了,而且贫穷了。这都是病给闹腾的。然而,不到百里之遥的依安县农民汪淑芹恰恰相反,她得了一场大病没怎么着,这是因为“得了大病心不慌,合作医疗帮大忙”——
汪淑芹家住依安县向前乡新合村。这个村每年都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0多万元扶持村卫生所。村民们小病不出村,得了大病“公”家管。
去年冬天,汪淑芹得了出血热病,为看病花了1.6万多元,村里按规定给汪淑芹报销了80%的医疗费。由于有村级合作医疗托着,汪淑芹一家才没“沉”下去。
几十年来,新合村的合作医疗始终没停“摆”过。农民得病,“公”家报80%医药费,家属有了病也享受报销一半医药费的待遇。这些年,该村340户农民没有一家因病返贫,家家的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旺。去年,新合村人均收入4000多元。
新合村卫生所所长王昌金对记者说:我们村的合作医疗由于村集体年年投入,规模、设备也一年比一年好。这些年,村集体每年都向卫生所投放十余万元的合作医疗费,村卫生所有两个病房8张病床,还有X光机、B超机等检查设备,卫生所能做一般的小手术。由于设备好、药品全、价格低,外乡村的患者都来这儿就诊……
在齐齐哈尔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国家从今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齐齐哈尔市2006-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也规定了具体目标:村级卫生机构必须建有大于45平方米的村卫生院;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卫生乡村达标率70%以上。
显然,这让更多的“周景军”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