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5日电 俗话说“家称万贯带毛的不算”,可如今富起来的双鸭山市友谊县七星镇的群众却认定“家有万贯带毛的立功”。因为靠发展家庭特色养殖业,现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了个“活银行”。
最初,这个镇的群众始终认为养殖畜禽是“吃力不讨好”,只有“土里刨食”才稳当。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人们的旧观念也逐渐有了改变。特别是身边一些养殖先行者的发家史,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自觉发展起家庭畜禽养殖来。
种植大户邹迎春,过去哪年都种五、六百亩地,可这几年地是越中种越不值钱。现实让邹迎春痛下决心,2001年,他外出一次性购回30头肉牛,改行当起养殖大王来。养牛,他年纯收入近3万元。农户杨铭,去年初买回400只种兔,当年他不仅收回成本,还剩余3000多元。400只种兔的投入是45亩地大豆的成本,收入抵的上240亩大豆,回收率相差5倍之多。杨铭心里拔了算盘算请了“种与养”的效益对比帐后,“养劲”十足。如今他已发展种兔近1000只,年出栏800余只。
这个镇的群众在发展家庭养殖中,不盲目,不乱养,避免损失。他们按照市场需求,走“新、奇、优、特”之路,做到市场缺啥就养啥,啥值钱就养啥。原车队工人王凤庭,五年前从辽宁引进梅花鹿,开辟友谊地区养鹿先例,现在已形成规模养殖。妇女李芹从外地买回80对美国落地王羽鸽进行扩大繁殖,年收入上万元。青年代诗浩投入10万建成林蛙场,当年投入当年回本。如今全镇特色养殖大户有近百个,特色畜禽品种多达30多个。李大贵等30余名群众与邻近的双鸭山电厂服务公司签订养殖和同,为对方饲养鸳鸯鸭,年收入即稳定有可靠。现在象李大贵发展订单养殖的群众,在七星镇家庭特色养殖户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发展家庭养殖业中这个镇先后出现了规模在省内较大的曲喜昌养鸡场,双鸭山地区标准较高的代诗浩林蛙养殖场,友谊第一个协作体养鹿场的王凤庭鹿场,科学养殖、一年出两茬生猪的孙志刚养猪场以及石其成的前店后养,一条龙式深加工养殖、加工、销售链等等。这些科学化、规模化和高标准,高效益的龙头养殖群体,带动了千家万户,使全镇已形成了肉牛、生猪、养羊、禽类、特种、鲜鱼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畜禽繁育和生产基地。全镇家庭养殖开始以整体实力、规模特点和特色优势闯市场,占市场。
目前友谊县七星镇禽类年存、出栏达到20万只,牲畜年存、出栏近4万头,“带毛”的畜禽今年可为全镇的群众带来近800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