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4日电 “老师,黑板最北边的单词我不认识”,在拥有语音室、塑胶操场的一流名校,哈尔滨师范附小松北分校里,有80%的孩子来自农民家庭。他们骑自行车上下学,午饭吃馒头和萝卜条咸菜,跳集体舞跟不上拍,他们却朴实、诚实、老实。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在语言、思维、习惯、人际交往方面渴望与城里人“接轨”。
36岁的丁方会花11万元买了“世纪花园”的阁楼,他很实在地对记者说:“别看这是最便宜的房子,俺可是把家底全砸上了,目的就是把孩子送进学区的名校。就想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将来出息了,爹妈跟他沾点光儿呗。”
师范附小松北分校共有300多名学生,农民的孩子有240人。既有松北镇前进村、万宝村等“坐地户”,还有巴彦、阿城、依兰、肇东甚至河南、福建等远道而来的,他们都是买了世纪花园的房子而进入公办名校的。
教惯了江南的城市孩子,在分校任教的附小老师刚开始不太适应:这里的孩子对韵律操、英语课感觉新鲜,尽管跟不上拍、发音不准但学得认真;包书皮用发黄的宣纸、算账纸啥纸都有;选班干谁都不愿当;讲“时间”咋也听不懂,但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午饭饭粒掉桌上马上捡进嘴里,接矿泉水用塑料袋扎个孔用嘴接着喝。这些孩子从没在外补过课,更别说上钢琴、美术等特长班。家长也习惯了“散养”,开家长会从不围住老师问长问短。
尽管见识少,但农村娃身上有许多好品质:诚实,上课说话、打闹,犯错就承认;爱劳动,放学争抢着扫除;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流露着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渴求。
“为改变贫穷,农民不惜血本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在碰撞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省社科院研究员董弘扬说。他希望城里人不要排斥农村人,让他们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中先进的东西,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