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1日电(记者 高长利)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由于长期受体制性、结构性和生态性“三大矛盾”困扰,发展任务艰巨,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针对实际情况,齐齐哈尔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作为整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用整改成效推动和谐发展。
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问题,推动经济快发展。齐齐哈尔市把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全党抓企业上、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全民搞招商上、把加快发展的关节点放在推进县域经济“四个换位”上。并在县区党政班子实行抓分管战线、抓企业、抓稳定的“三维分工法”,把招商引资业绩与干部提拔使用、与部门行政经费挂钩,层层落实县域经济换位责任,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快发展、大发展。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7亿元,同比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8.1亿元,同比增长22.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1.1亿元,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32.6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5.9元,增长24.2%,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816项,到位资金105.7亿元,建成和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12个。
解决形成体制障碍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各项改革。齐齐哈尔把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作为深化整改的着力点,坚持凡是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的、有碍加快发展的,都主动改、大胆改、坚决改。针对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效益低下的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市2281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有97%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卸掉债务96亿元,盘活资产62.2亿元。针对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不足、财政供养效率不高的问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全市2895个事业单位整合为1964个,减少32.2%,财政供养编制精简26.4%。针对机关服务职能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1520项减少为294项,减少了80.7%。组建了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一站式办公。针对职务消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深化公务用车改革。除公检法等特殊部门外,全部取消了市县乡三级直属机关和财政全额供养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对干部职工给予货币补贴,每年节省公务用车支出5370万元。此外,还进行了土地市场化运营、财政管理体制、工程招投标、政务公开化、社会保障制度等多项改革,有效地破解了束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难题。
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齐齐哈尔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历史包袱沉重,沉积性问题较多,维护稳定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在深化整改工作中,齐市把维护群众利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努力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抓好平安创建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城乡治安防控网络和体系,农村加大“人、技、物”三防建设力度,发动群众互助联防,城镇实施治安防控板块管理,形成专群结合、条块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把经常性严打与“追逃”、打击“两抢一盗”等阶段性专项打击会战统一起来。2005年,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5.4%,命案侦破率达89.7%,创历史新高。办好大事实事维护群众利益。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城乡建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扶危济困、行风建设等问题入手,坚持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2005年,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24.8亿元,城区拓宽改造了24条主次干道,启动建设了111国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通过发展企业、培植新兴产业、建立劳动密集型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多元拓展就业空间,2005年新增劳动力就业1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积极推进企业下岗职工“并轨”工作,实现并轨31.5万人,发放并轨资金20.2亿元。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镇16.2万人享受“低保”,累计发放低保金2.9亿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深入开展“一帮一”、“扶贫济困送温暖”等活动,累计为农村贫困户捐款、捐物6471万元,城镇25万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