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月30日电 2006年黑龙江省投资15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2007年计划投资180亿元。有目共睹,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各种等级公路的建设,我省道路网络日趋完善,公路等级日趋提高。然而,随着新公路的不断开通,一些老旧公路被闲置起来,形成很多“废弃公路”。这些公路利用率不高、或干脆不用,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很多“废弃公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对此,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在提案中呼吁应该加强对“废弃公路”的管理。
【记者调查】
老道“失养”严重
拖经济发展的“腿”
原哈同公路(哈同老道)是连接宾县与哈尔滨之间的重要通道,曾对宾县和公路两侧的村屯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随着新的哈同公路修建、改造,哈同老道成了“鸡肋”,这条曾经的经济要道处于“失养”状态,道路破损严重。当地人都说,哈同老道一直无人维修,已经成了一条“废弃公路”。
26日,记者乘车来到哈同老道,昔日车水马龙的路上,现在要10多分钟才能见到一辆车经过。记者乘坐汽车行驶到东长林子屯时发现,原先的柏油路面到此完全不见了“柏油”面貌,变成了泥土路,小坑连大坑,有的坑竟达20多厘米深。路上除了坑、包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永源镇附近,坑更大、更多,有的地方露出了路基下的石头,稍不留神,车子底盘就会与石头相刮,发出刺耳的声音。由于路面坑洼不平,车不停地摇摆,犹如摇篮一般,车速也被迫降了下来,时速只能在30公里左右。沿着这条老道,从哈尔滨到宾县6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2个多小时。
哈同老道路面破损严重,让途经这条路的农民叫苦不迭。赵翠霞8年前在宾县客运站附近开了一家日用品商店,生意一直不错,每月都能挣2000元左右。可是近两年,日用品商店的生意一落千丈,现在每月最多能挣四、五百元。赵翠霞告诉记者,原来每隔三四天,自己便和丈夫一起开着车走哈同老道去哈尔滨进货。由于她进的货款式新,所以销路很好。近两年,由于哈同老道无人维修,路面破损严重。一次赵翠霞和丈夫拉着一车的货从哈尔滨返回时,凹凸不平的路面把汽车的变速箱刮坏了。她又找车倒货,又是修车,一下子花了2000多元钱。从此以后夫妻俩再也不敢走哈同老道进货了。但如果走新的哈同公路,一去一回要花几十元过路费,一个月下来光过路费就要花500多元钱。于是赵翠霞只好每个月坐长途客车去进货。由于进货的次数少了,每次进的货也不多,日用品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赵翠霞叹着气说:“哈同老道要是有人维修,我家也能盖上小二楼了。”
像赵翠霞一样,住在哈同老道附近的村民对道路破损无人管怨声载道。家住永源镇的刘守清每周要往哈尔滨送两次鸡饲料,自从哈同老道路面严重破损后,他每次都要从成高子镇绕行进入哈市。他掐着手指头计算说,绕道成高子镇和走哈同老道相比,光油钱就要多花10多元,一年要多花1000多元钱。“新建的哈同公路连年维修、改造,这哈同老道咋就没人管了。难道有了新路,老路就不要了?我们年年盼着修路,可年年希望都落空。”
【业内披露】
每公里造价500万
如今成了晒粮场
随着公路改造、改线和升级,原有的老路被裁弯取直后,一些路段被废弃闲置,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状态。这些修建时每公里造价500万元左右的公路,如今成了附近农民的晒粮场。
在哈绥高速公路帽儿山路段,原本绕过帽儿山镇的半弧形高速公路改造建设了一条笔直的公路。原来一段长约3公里的弧形公路被闲置在新修的高速公路外侧。在这条宽约9米的混凝土结构公路上,看不到任何交通标识,还算平整的路面上到处是碎石子,路上散落的塑料袋和一些生活垃圾被风刮得四处乱飞。路的两头已经被堵死了,汽车无法通行。与紧邻的新高速公路车来车往的喧嚣场面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村民李天佑告诉记者,以前这段公路是哈绥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两年前这里经过裁弯取直改造后,过往的车辆再也不用从这绕行了,这段3公里长的公路便废弃不用了,也没有人对公路进行过维修养护。现在每到秋天,村民们就把收割的粮食摆在这条废弃的路上晾晒。用村民的话说,这叫“废物利用”。
随着公路改造工作的加快,“废弃公路”在逐年增多。位于哈绥高速公路283公里处,因为附近村镇的楼房遮挡视线,一条3公里长的公路也被新修的高速公路替换下来,成了一条“废弃公路”。
在哈绥高速公路横道河子镇附近,这里的公路坡度较大,一到雨雪天气,车辆行驶速度十分缓慢。为了解决行车难的问题,施工队正在这里开凿山洞。预计工程竣工后,原来那条近10公里长的公路又将成为一条“废弃公路”。
多年从事路政工作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废弃公路”当初在修建时,每公里造价在500万元左右。现在这些公路变成了晒粮场,真是让人心疼。“废弃公路”现象在哈尔滨市周边一些公路上都不同程度存在。
【委员建议】
为“废路”找“主”
新建路前先规划旧路
针对一些公路被“废弃”、“失养”的现象,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在提案中认为,这是对国有资源的浪费,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废弃公路”的管理。
来自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的政协委员孙建平认为,目前,我省农村交通还比较落后,“买难”和“卖难”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他说,大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村交通条件,可以有效地开拓农村市场。孙建平说,“废弃公路”大多地处村屯附近,是城乡之间的通道。这些道路通畅后会带动附近村镇的建设改造,使之成为公路网上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网点,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就如何解决“废弃公路”的问题,孙建平委员建议:一、完善有关的法规,明确改、扩建公路时,必须同时设计好老旧废弃公路的处置方案并列入预算,否则不予审批。二、对目前废弃的老旧公路要责成当地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对废弃公路处置要尽快形成一个合理的方案,结束无人管理的状态。三、废弃公路确无交通流量的,移交国土资源局再利用;目前在用但利用率不高的,移交至所在乡(镇)管养利用;城市规划需要的,移交建设部门和乡镇养护管理;“废弃公路”管养未明前,加大路政工作力度。
□ 本报记者 王仲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