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鑫,女,1982年出生,2000年至200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至2007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方向硕士学位。现在“思齐软件”任软件工程师。
刘韦辰,1982年出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就读博士学位。
感言:到了香港才知道,香港人的很多生活习惯跟我们有所不同,从理智上讲,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习惯,其实很多都值得借鉴,但刚开始时还真有点不习惯。
佟鑫和刘韦辰是一对情侣,哈工大毕业后,相继于2005年、2006年到香港继续读书。细心的他们发现,香港学校会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有的电视台在晚间新闻前播放国歌。在他们看来,回归后,香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国民教育,以增进港人的情感归属和民族自豪感,应该是香港这10年来最大的变化。
普通话悦耳香江
初到香港的佟鑫和刘韦辰不懂粤语,如果再碰上不懂普通话的香港人,语言沟通不便。好在他们的英语还好,加上学校老师授课时用的都是英语,两人每天说话,英语占一半还多。他们说,以前在内地学的是“哑巴英语”,可到了香港就不一样了,口语水平大大提升,因为大家都在说,你不说,沟通就会产生不少问题。
但是,他们告诉记者,有时真的是较难听懂一些香港人讲“港式英语”,因为他们发音不准。现在,他们与当地人的沟通更便利了,尤其是这两年,随着香港学校对内地招生的扩大,香港学校里的内地学生迅速增多,而且香港人也学讲普通话,大家基本上可以用普通话或广东话交流了。
“百米房”是豪宅
当记者问他们,两年多来,对香港最深的印象时,他们说,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交通太便利了,治安也非常好,而且无论是住宅设施,还是公共设施都那么人性化。但是高消费、房子小,饮食不习惯,令人头痛。住房寸土寸金,租金贵得吓人,个人的房子很小,卫生间得关上门才能转身。普通人的家居也就是40平方米,所谓豪宅也就是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处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常被隔成3室或者4室,有的住三四户人家。他们的空间利用得很好:床下都有抽屉,还有简易床,平常收起,晚间搭上。当然香港也有大的房子,但租金和卖价相当高。
自己夹菜用公筷
初来香港时,这对情侣的朋友也就是在学校里认识的内地学生。刘韦辰说,如果在哈尔滨,可以随时叫上几个朋友去吃饭、唱歌,但这边消费太高,食物不适应。想聚餐,要么自己动手,要么一起去深圳。而且很多生活小事上的差异很大,比如我们有时会随手扯一段卷纸擦手,他们就会说这是“厕纸”,在他们的观念里应该用纸抽。
还有就是用公筷给自己夹菜。佟鑫记得刚到香港不久,第一次跟同学和老师一起吃饭时,一位学姐悄悄地告诉她,吃饭时一定要先用黑色的公筷将菜夹到自己的盘里,再换用白色的私筷食用,免得尴尬。佟鑫说,虽然从理智上知道,这是一个讲卫生、非常值得借鉴的聚餐规则,但对于从小就以给别人夹菜来表示热情的北方女孩来说,开始时的感觉还是有些别扭。
面对未来,刘韦辰另有目标,他希望有机会能去美国深造。而佟鑫则说,暂时还没有确切而长远的计划,目前首要的还是在香港一起努力学习和工作,让每天的日子过得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