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2日电 哈尔滨友谊路沿江路段,今年还将选择对一些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处在市内主要景区、街路,对景观有影响的商住楼,也将有计划推进节能性、规模性景观改造。2008,冰城建筑立面改造在继续。
一幢幢坐落于主要街道,毗邻江边、广场公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火柴盒式旧楼,经过政府出资魔术般地“翻新”成欧式建筑后,成了美轮美奂的街头景观。这些居民住房也升值了几万到十几万元,羡慕得更多居民盼着自家旧楼也能列上政府的“翻新”名单……
近日,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今年还将结合沿江景观的治理继续按照多元化的原则,对江畔建筑和临江道路的两侧建筑进行包括建筑立面在内的节能性、规模性景观改造。届时,将会有更多居民直接受益。
全市建筑立面改造,规划3年全部完成
据了解,2005年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哈尔滨市建筑立面改造更新规划》,将城市建筑改造更新的布局划分为:5个城市历史风貌区、6个城市特色单元区、8条城市景观轴、10个城市景观核。
其中5个风貌区分别是:以花园街铁路职工住宅区为主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区;以中央大街为主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区;以红军街、大直街、果戈里大街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区;以道外传统商市为主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以文庙、极乐寺街区为主的中国古典主义建筑区。
《规划》还在“8条城市景观轴”上强调,红军街、大直街,改造集中体现历史风貌特色;友谊路、大新街、北新街构成沿江风景线;新阳路、机场路、学府路构成主要窗口道路,经纬街、中山路、南通大街、长江路、南直路、红旗大街体现现代城市景观;哈平路、三大动力路体现城市工业区景观。
《规划》涉及到11900多栋老式居民楼和相当数量公建的立面更新、改造。力争3年内完成。
“旧楼美容”,更重解决居民实际问题
2006年,市政府投资千万元对索菲亚教堂周边、尚志大街、九站街、香格里拉大酒店旁等42栋楼体进行了立面改造。2007年,市政府又投资,对防洪纪念塔景区围合区域内和友谊路沿街11栋旧居民楼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分别形成了既突出欧陆风韵,又各具特色的景观建筑。
政府在对旧居民楼进行建筑立面改造时,不仅仅简单地在外形上具有欧陆风韵,还要同时解决居民楼顶防晒、防水、保暖等实际问题。
去年,九站街居民楼在改造过程中,就使用了保温隔热模块外贴面砖等新型材料,对建筑墙体、屋面实行复合保温,并将居民门窗更换成保温门和三玻窗,还改造了室内采暖系统,安装了温控调节阀、热能计量器等设备,使这片建筑立面陈旧、破损严重、保温效果差的居民楼达到了国家节能要求的50%标准。
旧楼改造,居民由疑惑观望到热切渴望
2006年,当临九站街的4栋旧楼开始立面改造时,不少居民一时还难以接受。当原来呆板、杂乱、灰秃秃的破旧楼房,变成飘着落地阳台,悬着装饰柱,镶着三层玻璃塑钢窗既现代又具异国情调的“居民新区”。这些居民原本充满戒备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2007年春,九站街另7栋楼居民连名给有关部门写信,要求“给我们的楼也装修吧。”当改造开始时,这些楼的居民有的腾出自家库房,让施工人员休息,有的将自家住房提供成现场办公室,还有的居民为施工人员做鱼吃,更是有60%多的居民与楼体立面改造同步进行了自家装修。
据一些二手房中介机构负责人讲,九站一带“翻新”的旧楼,前后房价就相差十几万元。
新一轮建筑立面改造让更多市民翘首以待
今年,当春天到来时,有关部门将对处在主要景区、街路,对景观有影响的商住楼开展新一轮建筑立面改造运动。景观建设不仅继续在5个城市历史风貌区和8条景观轴街路上进行,还将围绕以现代风格建筑形式为主的香坊开发区、体现传统工业建筑特色的动力工业园,以及需要增加休息、娱乐空间的“安字片”等6个城市特色单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展开。
同时,在道里区中心广场、建筑艺术博物馆、红星健身广场、红博广场、母亲广场、会展体育中心、八区体育场、公路大桥南端等“10核”区域,通过对重要景观节点周边建筑的改造,打造城市景观新亮点。
在政府出资为百姓“翻新”旧楼时,一些处在景区周边或主要街路两侧的公企建筑也主动提出改造立面申请。目前,四五家企业楼体改造计划已报到有关部门审批,有的企业还采取招标形式,求得最佳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