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5日讯 去年,双城市财政收入目标是“保七争八”,到年底财政收入完成7.3亿元,增速为30%。今年,双城市财政收入目标确定为“保九争十”,即必保9亿元,争取10亿元,财政收入增速至少为30%。
双城财政收入有信心连续两年实现30%以上的超速增长,动力源于何方?双城市委书记乔树江说,双城财政收入的增长预期笔笔有宗,是双城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阶段性表现,其增长源于工业园区产生的诸多“裂变效应”。
裂变一:从“一个开发区”到“四园六区”
在刚刚结束的双城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双城市几位乡镇党委书记获重奖,他们的显著成绩是使各自乡镇工业小区“异军突起”,并使双城市实现了“从一个开发区到四区六园”的裂变。
双城市委书记乔树江说,任何一个开发区,都有其功能上的不足,不能吸纳过多门类的企业。对双城市而言,食品饮料企业总不能与化工印染企业为邻,而要打造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显然仅仅一个双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不够的。
按照促进开发区裂变的设想,双城市于2003年启动了“四园六区”建设,即按照功能分区、产业衔接、错位开发的原则,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工业园区、临江石油工业园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太平空港经济区4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以及周家镇、双城镇、幸福乡、新兴乡、联兴乡、兰棱镇6个乡镇工业小区。周家镇工业小区主动承接哈市退城工业项目,仅两年时间就引进企业1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项目就达4家。双城镇利用区位优势,引进了复合肥及酒精等几家产值超亿元大项目。
当双城市建成“四园六区”的时候,哈市企业“退二进三”恰好启动。两者的契合,使哈肉联、哈亚麻等大企业整体迁往双城。也使双城市由单一的食品工业,迅速裂变成当前的“食品、机电、纺织、包装和物流、制药、石化及饲料”等七大工业体系。
裂变二:从一条生产线到几条生产线
辛辛苦苦招来的企业,未必能生存下来、发展好。而促进现有企业不断追加投资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上世纪90年代落户双城的雀巢公司,已经历了4次扩建,投资规模由当初的7000多万元扩大到7亿多元,鲜奶日加工量从最初70多吨增加到目前的1500多吨。
乔树江说,现有企业每一次增资扩建,都等于裂变出一个大项目,都等于为财政收入裂变出一处新税源。
2008年初,双城娃哈哈食品饲料公司新增的两条生产线投入运营,这已是该企业第四次完成增资扩建。今年,这家企业将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50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5亿元和2000万元,其生产规模将名列娃哈哈东北地区6家企业之首。
与娃哈哈类似,双城汇源、大众肉联等企业也将在今年完成首次增资扩建,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
根据双城市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仅现有企业增加产能就给双城市新增如下税收:双城雀巢5000万元,大庆石油南江分公司5000万元,双城娃哈哈、大众肉联、菊花科技、双城汇源等5000万元,盛龙酒精等5000万元。
乔树江说,市场是企业增资扩建的原动力,双城市就是要在服务上为企业再加一把力。比如,派出政府工作组进驻扩建企业,不吃企业一口饭、不喝企业一口水,有问题立即请示汇报、协调解决。
裂变三:从一个奶制品到食品饮料系列
2005年,双城市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2006年又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之星,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县份。
早在几年前,双城市食品工业还只是双城雀巢一枝独秀,但它却创造出“三个60%”的奇迹:企业税收占双城市财政收入的60%、使双城市60%的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奶牛养殖收入占全市农民收入的60%。
乔树江说,实现财政和农民“双增收”,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难题所在。双城的实践证明,一个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食品工业体系,完全符合粮食生产大县的实际,必将有力带动县级财政和农民“双增收”。
从2002年开始,双城市围绕构建“中国食品名城”,加大了对食品饮料名牌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2003年至2004年,娃哈哈、旺旺、菊花等食品饮料企业落户双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至2006年,大众肉联、天顺园、汇源、山西杏花村等企业入驻双城;2007年,珠海华丰、北京养加加、双联酒类等企业在双城投产。至此,双城市基本构建完成了食品饮料工业体系,生产品种包括饮用水、果汁、瓜子、饼干、方便面、白酒、调味品、鲜奶、肉制品及奶粉等基本食品饮料种类,其中肉制品、奶粉及饮料生产规模在全国食品强县中名列前茅。
2007年,双城市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49亿元、增加值20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0%。全市47家规模以工业企业中,有11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其中食品饮料企业就占了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