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闯关东闯出“仁义”
2008-04-08 08:06:1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8日讯 题:闯关东闯出“仁义”

  “闯关”缘于“生意好做”

  佟玉新1870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回族,和绝大多数人,因为穷困被逼上闯关之路不大一样,他算得上是一个“非典型性”闯关者。佟建斌告诉记者,爷爷家在河间县城里,生活基本上还算过得去。闯关东回来的人都说“关外的生意可好做了……”

  佟建斌说,这个信息让佟玉新的心思活泛了:既然那边生意好做,不如到关外赚点钱!说做就做,无儿无女的佟玉新了无牵挂,带上点儿本钱便头也不回地踏上了闯关之路。

  佟建斌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叫佟书琴,其实是佟玉新的侄子,爷爷一生没结婚,佟书琴就被“过继”给佟玉新当儿子。父亲是在“老仁义”创立后来哈尔滨的。

  靠两道菜就敢开店

  民国元年(1912年),佟玉新在哈尔滨道外俗称“八杂市”的南十六道街里的西顺街105号买了四间倒闭的娼妓馆房,打开间壁共计20平方米,就开起了一个回民饺子馆。佟建斌告诉记者,当时饺子馆只挂了个蓝幌子,没有名字、牌匾。

  佟玉新的眼光确实很“独”,这个地方有哈尔滨出名的戏院———中央大舞台,“八杂市”里也很热闹,杂耍卖艺的到处可见,摊贩云集,整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食客众多。无论富贵显赫人物,还是平民小户,也不论回民、汉民,都乐意到仁义馆尝尝牛肉蒸饺,吃上一盘炒牛肚。所以,即使当时的饺子馆只能做牛肉蒸饺,还有水爆肚和炒牛肚两道菜,却一直是顾客盈门。

  后记:佟建斌学医、佟建国(佟建斌的哥哥)学理,在佟家后人的生活轨迹上早已找寻不到“饺子馆”的影子了,但是从佟建斌说起祖辈们时的自豪时,不难发现佟玉新当年“闯”出来的“仁义”二字始终被佟建斌他们记在了心中。或许,这就是当年千千万万“闯关”人得以在这块黑土地繁衍不息、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

  在哈尔滨闯出“仁义”二字

  生意好了,饺子馆20多平方米的地界儿就显得不够用了,佟玉新便在店外面摆了些小桌子,客人来了里屋没有桌儿,就在外面等。

  张满堂经理告诉记者,据说当年老仁义馆的蒸饺原料全由佟玉新一人选购,从不用别人,就是亲戚他也不用。

  张满堂告诉记者,佟掌柜当年还有个外号叫“老倔头儿”。佟掌柜常到市场买肉,大多数商贩都认识他,他买肉从不讨价还价,只要看中你的牛肉,多要点钱他也要,从不说二话。但是如果没看中你家的肉,就是说破“大天”,他也不再看一眼。他从来不赊账,都是现钱交易。在那个时候,市场交易多数都是以记账形式,有过节时结账的时候,也有年终岁尾结账的时候。

  在用料上,不光是包饺子用的牛肉要精挑细选,包饺子的面粉,只要双合盛的砂子面或成泰义的特球砂子面,这两种面成色好,又白又透明,筋力大。包饺子用的菜,全部要本地山东菜,这种菜质软而甜。主要调料香油,指定购买小磨香油,每天10斤。隔日油不要,要现磨出的。酱油专门要同兴南酱园的特制酱油……

  顾客们吃得时间久了,发现饺子馆买卖公道、仁义、不掺假、不骗人。有一天,一位老者登门拜访,要为饺子馆起个字号,当时佟玉新非常高兴,摆好笔墨,老人展开纸只写了两个字“仁义“。从此,饺子馆就有了名字———“仁义”馆。

  佟玉新确实对得起“仁义”二字,不仅是做生意“仁义”,从不唬弄顾客,而且对店里的伙计也是“仁至义尽”。日伪统治时期实行限制供给,饺子馆原材料供不上,生意举步维艰。佟玉新便让两个小伙计出去闯,另开一个饺子馆,他不怕跟“仁义”馆抢客,只为让伙计们能有口饭吃。在佟玉新的帮衬下,道外“满记”和“吴记”饺子馆相继开张了。

  张满堂经理告诉记者,现在的“老仁义”里的“老”字是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加上的。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