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物理:应用“剥离法”找准知识点
2008-05-05 11:11:2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针对市模题的特点,以及在今后近60天的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以下浅析。

  一、试题背景依旧情境化、生活化。

  在这次市模题中,超过一半的题都设置了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这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突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的课程理念。在解决这类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剥去“情境”这层“云雾”,直接找准知识点,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并解决。这种方法不妨称为“剥离法”。例如试卷中17题是“嫦娥一号”登月之后学生们有关月球车的设计想法。这道题中我们需要“剥离出”月球的两个特点:一是无磁场;二是月球表面无空气是真空。然后根据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1.由于无磁场导致指南针不能工作;2.由于无空气导致降落伞不受浮力作用不能工作,内燃机没有氧气助燃不能工作,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无线电装置可以工作。这样答案自然浮出水面。还有19题,以奥运福娃为情境,而实际上考查的知识是“力的概念”、“简单机械”以及“功”三个考点,对于这样的考题,我们应该在复习过程将运动项目中能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接轨的考点逐一总结归纳,才能在解决奥运题材的考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刚刚列举的这两道题虽然设置了比较“时尚”的情境,但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因此,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就不会做无谓的失分。

  二、试题的“探究味道”愈演愈烈。

  对于能力要求偏高的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在备考过程,考生们还是要紧抓《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上重要的知识点,而不要追求“偏、难、怪、繁”。例如今年的市模考题中的51题:某学校一位老师站在同一位置,用焦距可改变的照相机对着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如图所示。观察照片后同学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1)同学们先后选用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老师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你说出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对于这道题的分析,第一步是利用上述的“剥离法”。“剥”去情境,找准考点,即“物距一定时,像距(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对于这一知识点,它属于“动态”的规律,这个结论在题中已有所暗示,但许多考生由于审题不细,对这一知识点没有看出。在考试过程中,也可以用已有的“静态”的知识去分析:一般考生都知道U=2f时像与物等大,2倍焦距处可以看作凸透镜成像一个分界点,而u>2f时成缩小的像,并且物距越大像越小。根据这些我们分析,因为题中u=35cm,于是可以假想增加一个焦距为17.5cm的凸透镜,帮助我们分析,然后只用焦距为17.5cm和15cm的两个透镜进行比较。当f=17.5cm时,

  由于U=2f能成等大的像,而f=15cm时,由于u>2f成缩小的像。因此,当U=35cm不变时,而焦距由17.5cm变小为15cm时,像从“等大”到“变小”。即焦距越小像越小,焦距较大时像也自然较大,这样第(1)小问的答案经过分析也就明确了。第(2)小问是对研究问题方法的考查,对于“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大部分考生对“控制变量”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能表述得很清楚似乎有些难度,于是这个题的失分率要比预想的高。还有试卷中52题,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浮力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大部分考生感觉此题有一定难度,该题的三个小问,难度有一定梯度,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综合能力。对于考生来说,要全面复习教材,例如52题的原型就在教科版八年级(下)教材71页的“发展空间”中出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只投身于“题海”之中,而要把《课标》、《考试说明》要求的考点,还有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真正地弄清楚,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临下,俯视考题,做到胸有成竹。

  三、试题要求综合能力再上台阶。

  有些考生在表述题中总是答不到“点”上,这反映出考生思维的缜密性较弱。例如50题的(3)(4)两小问,许多考生写结论时总是忘记控制变量。49题的(2)问、51题的(2)问和52题(2)(3)两问等不知从什么角度回答。这其中既包括审题能力,又包括分析能力,而并不仅仅是表述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也给我们任课教师和学生提出警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结合去年中考题与市模题在形式上的差异,在这里也提醒考生不要因为52题的“密度计的制作”,而开始只注重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各种测量工具的制作。要立足《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针对重要知识为复习要点全面复习。在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掌握“评估”的技巧,提升综合能力,决胜中考。

  文/高级教师于慧卿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