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上学路上请给农家娃系根“安全带”
2008-05-09 10:13:28 来源:东北网-农村报  作者:许思茗 谭赞 邵晶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农村学生放学后乘爱心车回家。

  东北网5月9日讯 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实行并校后,节约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质量。但随之而来的交通、食宿等问题,也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日前,双城市送子车又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再次敲响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上交通安全的警钟。

  (一)

  前不久,鸡东县一位机关干部给本报来信反映,该县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实行了集中办学,各村的学生都到乡镇学校读书。集中办学更好地发挥了师资调配作用,该配备的教学设备都能配齐,该开设的各种学科都能开齐。但在孩子获得良好教育资源的同时,通勤车少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却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农村孩子上学路上的交通事故频发,隐患不容忽视。

  4月24日17时,双城市新星乡东普村的一台送子车在送学生回家的途中翻车,车内十几名学生受了轻伤。

  2006年11月,双城市周家镇送子车坠桥这一特大交通事故给人们的教训则更加惨痛,8名学生在事故中失去生命。

  某县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县里有关部门在检查送子车安全时,看到过有十五六个学生从微型面包车上下来的情况。

  有面包车坐还是幸福的,有一些农村孩子的所谓校车,是一些三轮车(电动、人力、机动)、农用车、报废车,配上一个开得不太熟练的司机,再加上两条或是更多长凳,孩子们拥挤在里面,在蜿蜒起伏的乡村道路上颠簸。

  ……

  有人曾就农村送子车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送子车主要存在四大问题:普遍存在超员、超速现象;“校车”车况总体较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完善;非客运车辆接送学生大量存在。

  (二)

  在双城市周家镇的那起事故中,驾驶员无证驾驶、经营者非法营运、车辆超员超载等多个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同时存在。而车况差、多拉快跑等现象,也是农村送子车普遍存在的问题。

  省教育厅财审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前,黑龙江省各地实行集中办学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统一食宿,有的分户住宿,有的需要通勤。农村的道路情况也多种多样,因此目前在农村送子车问题上没有相关规划和方案,依靠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来管理。

  有关专家建议,如果政府能在政策上支持,放宽公交车的编制,增加“公交校车”,鼓励公交车在学生通勤时间定站点、定时间、定专车接送学生,参考现行公交车票价,平时转入正常公交运输,这样既能方便学生,又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三)

  探寻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农家娃上学路上的安全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交通、交警等部门加强监管外,还有没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送子车工程运行5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领导开始下乡调研小学生上学难问题,并且实施了“爱心专线”送子车工程。县政府出资100余万元,购入了48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通过在全县竞标,承包给了48名司机,并签订协议:只要他们免费接送小学生上学三年,车辆所有权归司机所有,三年内不得从事营业性运输。爱心车工程运作一年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3年,又购进了30台爱心车,通过公开招标,与30名司机签订了2年的运行协议。该县教育局专门负责爱心车工作的宋股长介绍,“需要坐车的都坐上了”。

  2005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爱心车的所有权已经都为司机所有,该县县委、县政府再次做出决定:把全县82所农村小学划分成59条线路,承包给爱心车司机,用于接送小学生。小学生每生每天只要拿出1元钱,就可以乘坐爱心车上学、放学。县里根据每公里的运行费用,财政出资对爱心车司机进行补贴。并规定,距离县城30公里以内的爱心车在完成接送学生任务后,可以进行营业性运输。距离县城30公里以外的不能进行营业性运输,但可享受交通、交警、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费用减免政策。此外,县政府出资对所有爱心车进行保险。教育、公安交警、运输管理等部门,制定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划分出了各相关部门、爱心车司机以及农村小学校的责任。每年的开学初,有关部门都对爱心车进行一次车况、安全性能的大检查,平时还要突击检查。交警、运输管理等部门上路执勤,也把爱心车是否超员、超速当作检查的重点。每个小学生在爱心车上都有固定的座位,上学和到家由司机对学生进行清点登记,到学校后由专门指定的老师负责签到。爱心车运行5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爱心工程,总结起来就是“资金上政府补贴,经营上社会化运作,管理上各部门联动”。

  看来,在农村送子车的管理问题上,负责和不负责,管理和不管理,效果截然不同。各地何时能够因地制宜,拿出适合当地的办法,为农村学生在上学路上系一根“安全带”,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