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6月11日讯 他,直管哈洽7年,70余次赴俄罗斯,俄罗斯成为他去过最多的国家,去俄罗斯就像“下乡”一样成为家常便饭;
他,经历边贸低谷,在“红旗还能打多久”的质疑声中力排众议,坚持扛起哈洽大旗;
他,超前决策,首次提出对俄边贸战略升级,令他欣慰的是,时隔14年这一思想还在延续……
他,就是王宗璋——
在王宗璋眼里,哈洽会是他精心抚育的“孩子”。从第一届协管哈洽会,到第三届主管哈洽会,7年时间里,哈洽会经历了不平凡的风风雨雨。
刚刚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下来的王宗璋,精神仍然十分矍铄,听了记者的采访意图后,王宗璋在他家里如数家珍地与记者唠起了他的哈洽、他的边贸……
王宗璋说,1990年,随着中俄恢复外交关系,中俄边贸迅速发展,哈洽会诞生了。经贸初期,就像关紧的闸门,一旦打开,一泻千里。当时,哈洽会是适应历史潮流而生,很快发展起来,“哈洽会”变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个展示平台。我省对俄贸易一度占到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3。
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哈洽会遭遇了暴风雪。那一年,中俄边贸急转直下,一个原因是俄方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商品和贸易方式不适应。
受边贸下滑影响,哈洽会也处境艰难,外省参展商积极性不高。“那时都要请人大、政协领导带团,亲自到各省去游说。哈洽会到底还搞不搞,众说纷纭。”
1994年,根据当时对俄边贸的形式,王宗璋提出“对俄边贸战略升级”这一理念。他强调,对俄贸易要从简单的、不规范的易货贸易,向规范的、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一般贸易转变;由单纯的边境贸易,向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转变。那时王宗璋撰写的一篇文章《努力实现对俄边贸的战略升级》得到当时国家对外贸易部领导的赞赏。
王宗璋风趣地说,那时没去过其它国家,就去过俄罗斯,俄罗斯周边地区都跑遍了。那时去俄罗斯,不叫出国叫“下乡”,一个是因为次数太多,再就是条件艰苦,到马加丹雅库特都是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如今,掐指一算,他掌管7年哈洽,去俄罗斯有70余次。
王宗璋说,中俄是战略伙伴关系,黑龙江与俄罗斯地缘优势明显,双方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且有着传统友谊,现实出现的问题是暂时的,只要双方需求在,互补性强,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对俄边贸就一定能再见彩虹。
困境中的坚持需要的不仅是胆量,更需要的是智慧。“真的很欣慰,哈洽会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成为国际性的经贸盛会。我们首次提出的对俄经贸战略升级思想至今还在延续,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王宗璋脸上洋溢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