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道里区探索失地农民党员管理新途径
2008-06-12 16:42:1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琪 蒙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讯 随着群力新区的拆迁改造及正在拆迁的清河湾、工农北路等大规模拆迁,道里区大量农民不再靠种地为生,成为“城里人”。为解决城郊农村建设征地范围不断扩大、村“两委”活动场所拆迁造成的失地党员去向掌握难、教育开展难、活动组织难、作用发挥难和民主权利保障难等问题,道里区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建立了失地党员管理新机制,为促进征地地区的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道里区在认真调研、摸清失地党员底数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打破原有按村屯划分党小组的工作格局,对失地党员进行分类管理。他们针对群力地区开发改造中,群力村、新星村、良种村3个村80名务农失地党员离乡离土参加组织生活不便,党员意识有消退趋势的情况,村党支部按照“临时建、长远管”的原则,建立了15个过渡型村党小组和《失地务农党员台账》,实行临时管理,待区域建制调整组建新的党组织后,由过渡型党小组所在村党支部负责将失地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新的党组织。针对松江村39名党员失地后,放弃务农主业,携补偿款集体外出创业的实际,村党支部按照“就近就便、党员协作”的原则,建立了5个创业型党小组,采取电话、网上联系等方式在党支部与党小组、党小组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党员联系管理网络。同时松江村党支部为流入地党组织及时提供创业型党小组党员的资料,为流入地党组织管理5个创业型党小组创造了条件。针对14名留守家园、从事农村第三产业的失地农民党员的实际,道里区打破村域界限,将这部分失地党员统一纳入本村“第三产业托管党小组”,实现了把“主辅换位”的失地党员“管起来”的目标。通过分类管理,有效解决了失地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凝聚力差等问题,还解决了大量的如发放补偿款、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投保等问题,确保了“党员失地、阵地不失”。

  据失地党员较多的群力乡乡党政办主任刘颖辉介绍,他们把失地农民按年龄段分类管理,号召50岁以下党员以创业、致富带动其他群众,50岁以上党员承担一些卫生、巡查等社区事务。根据需要,他们在失地党员中设立了“带头创业致富岗、扶贫帮困服务岗、文明新风倡导岗、村容整洁维护岗、民主管理监督岗”5类先锋示范岗,使上岗党员想事、议事、管事、办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通过上岗党员这架“连心桥”得到及时反馈,使失地党员有针对性地服务村民。松江村农民党员张春香曾在村卫生所从事医务工作,因群力地区改造失去了耕地和自己热爱的医疗工作。在创业型党小组的帮助和带领下,她自力更生,重新开办卫生所,主动认领“扶贫帮困服务岗”,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受到了群众好评。他们还积极向失地党员通报家乡建设需求,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失地党员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资金、技术优势回馈家乡。失地党员杨立新是个“能人”,由办木材加工厂开始创业,现在已经有能力搞建筑开发,如今,仅他的企业就安置失地农民60余人就业。创业型党小组先后输送5名党员分赴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国内的沿海城市创业。托管型党小组与群力园区内大型企业开展共驻共建,推荐12名失地农民到园区产业型企业工作。目前,全区180名失地党员人心稳定,无一因拆迁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形成了失地党员管理与失地党员创业致富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