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讯 冰激凌,钢琴,儿童剧———这些看似互不相及的名词,其实被一个概念所联系,那就是儿童消费。但在哈尔滨儿童消费市场上,三者的消费热度着实显现出不小的“温差”。
环顾周围,我们不难发现本埠儿童家长们的慷慨:从三五十元一个的某品牌冰激凌,到少则八九十元、多则二三百元的“奥特曼”玩偶,甚至对四五百元到上千元的四轮驱动电子汽车,家长们掏起腰包大都不手软。一名6岁男孩的母亲告诉记者,在家里,孩子平均每月花费都在千元以上,占夫妻二人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逢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十一”黄金周、春节长假等特殊日子,孩子的消费更高。实际上,对孩子在物质上的太多关心,已使相当多的家长不自觉地卷入到过度的儿童物质消费的漩涡。
哈尔滨市幼教专家田杰认为,儿童已成为哈尔滨市家庭消费的生力军。但在哈尔滨市儿童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中,明显呈现物质消费重于精神文化消费,与未来升学和考试“挂钩”的功利性文化消费重于非直接相关性文化消费的特点。
幼教专家的观点,正被哈尔滨市儿童文化消费现状证实。一项调查显示,哈尔滨市钢琴消费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大,全市大大小小的琴行已增至30多家,年销售钢琴数万台,且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增长。儿童钢琴消费已在儿童文化消费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遗憾的是,“类冰激凌消费”、“类钢琴消费”的高温,并未传导到儿童剧身上。相当多的家长舍得为孩子花数十元买冰激凌,甚至上万元买钢琴,却很少为孩子买张剧票。在这种消费观念和市场环境下,去年寒假期间,由哈尔滨儿艺排演的6场剧在少年宫的上座率不足三成,观众寥寥。就连此前在青年宫、工人文化宫、铁路文化宫演出的多部儿童剧,也未得到市场的积极回应,以至于演出单位的门票收入抵不上剧场水电费和演员劳务费支出。
分析个中原因,专家认为,一是经历过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年代,很多家长有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补偿心理;二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更注重那些在孩子未来升学、考试中的可能加分项,有着“实用”文化消费心理。正是这些非理性的儿童消费观念、异化的儿童文化消费环境,为“不太实用”的本埠儿童剧市场“打下”了灰暗的底色,以至成为被忽视的族群。
多年致力于开发儿童文化市场的哈尔滨多维卡通剧团负责人刘建军呼吁,儿童剧对于丰富儿童的情感,培育儿童成熟的个性、高雅的气质,完善儿童人格有着特殊作用,对儿童心路历程的影响远超想象,生活中不乏一部剧影响孩子成长轨迹的生动例子。只有更新儿童文化消费观念,营造合理的儿童文化消费环境,本埠儿童剧才能挥别“和者寡”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