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日讯 午夜,当人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乡时,位于滨洲线268公里处的铁路道口上,手持红绿两色信号灯指挥的女道口员定格成剪影。
6月的夜晚,细雨濛濛。丝丝细雨阻挡不了道口的紧张、繁忙:超长重载列车、旅客列车,不到7分钟就有一趟隆隆驶过。
22000个艰辛日月
滨洲线268公里道口,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西部端口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东部,毗邻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富拉尔基。这个道口横跨滨洲线、榆树线、昂峰线、三昂线以及昂昂溪站调车东牵出线5条线路,每天220列火车从这里驶过。与它相交的111国道,连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西部,机动车日流量超过16000辆。
自1950年1月7日道口建立以来,道口班就承担起疏导交通、维持秩序、保障安全的任务。郭福顺已是这个道口班的第4任班长。
滨洲线268公里道口的道口员每天平均在室外站立超过10个小时,工作量是其它道口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每天,机动车、火车的轰鸣声交织响彻,道口员不同程度地患有耳病。车多了,灰尘、尾气自然也多,道口员笑称自己是“吸尘器”。
农忙时节,来来往往装运农用物资的车辆跑得欢。隔一段时间,道口两边的道床就被农用车溅起的泥土盖住。道口员会组织人员清筛,在精心呵护下,曾经的“老一档”道口面貌一新。
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滨洲线268公里道口班几年来累计完成土石量420立方米,相当于7节火车皮。
安全责任连着天
这些年来,道口员们的工作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惟一没变的是维护安全的意识。
一个冬夜,一辆中型客车将拦木撞成3段。在家休班的郭福顺匆忙找来工厂的两位电焊师父焊接处理。室外寒气慑人,郭福顺愣是在外面呆了4个多小时没动地方。
拦门是道口员的命根子。每次交接班,道口员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拦门及道口设备的状态。他们用自制的小油壶,随时随地给传动装置上油润滑,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熄火、塞车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1996年10月的一天,正赶上道口员们下午的交接班时间,一辆载着130多个液化气钢瓶的东风汽车突然熄火,横跨在滨洲线、榆红线、昂峰线3条线路上。这时从两个方向同时传来列车的报警声,其中一列还是旅客列车。汽车司机连续发动几次都没有成功,慌忙跳下车跑得远远的。列车越来越近,形势十分危急,刚刚接班的道口员李艳英和两名同事一道手持停车信号快速跑向两侧来车方向,将列车拦停……
难忘平安“守护神”
从20多岁到55岁,从青春靓丽到两鬓白发,女道口员范桂华、张新英宝贵的年华逝去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在寒风和冰雪中,这些天生爱美的女性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滨洲线268公里道口实行全天4班倒。每天早晚交接班,正赶上道口最繁忙的时候,长长的车流一直排到了1公里外。为保证道口安全,这个道口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交班和接班的道口员共同应对车流高峰。他们管这叫“在岗一分钟,工作六十秒”。
对于道口员而言,苦和累不算什么,最难忍受的是被人误解,甚至遭受人身攻击。
一次,预警铃声早已响起,栏门慢慢放下,一辆汽车企图抢越道口,道口员万国权挺身而出拦阻汽车,恼羞成怒的司机操起扳手将他打晕在地。
老班长郭福顺的身上更是留下了一次次被撞、被打的痕迹:左脚趾骨三根骨折,膝盖骨膜受伤,门牙掉了两颗,鼻梁也被打塌过。
“道口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它维系着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物资的运输安全!”昂昂溪区政府官员的一席话说得道口员心里滚烫。
这一年,他们安全地护送走595吨、400多吨庞然大物平安驶过。眼下,随着铁路和地方政府平改立协议的制定,创造58年无责任事故纪录的滨洲线268公里道口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划上圆满的句号。
汽车奔驰而去,滨洲线268公里道口渐渐远去。然而,郭福顺、范桂华、李艳英们执著守望的眼神却始终在眼前闪动。心中从此不再忘记,在紧张、繁忙的滨洲线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道口,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