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发现之旅——东北网文化展示平台东部采集掠影
2008-07-22 14:29:4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晓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2日讯 题:发现之旅——黑龙江文化网上展示平台我省东部采集掠影

      东北网记者 张晓军

  2008年7月1日,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以文化的名义,开始了一次必将覆盖整个龙江大地的旅行。整整22天后,旅行还在继续,旅行的名字却可以确定为――发现。

  发现之一:对峙

  对峙,是一种态势,于面对面的誓不两立中,随时都可以爆发出一段故事。这一次对峙是凝固的,凝固的姿态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晴空万里。黑龙江东北网络台派出黑龙江文化网上展示平台市地基层信息内容示范采集组(下称采集组)来到虎林市虎头镇,在这里,采集组发现了这样的对峙——

与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对峙的甘棠遗爱碑. 摄影 张永科

  虎头要塞,因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所在地而中外闻名。就在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地下,不见天日的坑道阴森寒冷。阴森寒冷的坑道如纵横交错的绳索,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所犯下的罪行牢牢地捆绑起来,警示着世人。而就在这些坑道的头顶,甘棠遗爱碑静静地沐浴着阳光,静静地凝固了一段几乎无法追忆的往事。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地下坑道. 摄影 张永科

  甘棠遗爱碑碑文已经模糊,隐约中只能读出大略的意思:这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一位仁爱的清朝官员而捐资设立的。据说,碑建好的时候,默默流淌的乌苏里江还不是界江。

虎林段乌苏里江 摄影 张永科

  尽管多方打听,一直没人能说清楚甘棠遗爱碑是不是始终屹立在这里。唯一能知道的是在虎头镇的最高处,记录着仁爱的甘棠遗爱碑与记录着暴行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对峙着。这是仁爱与残暴的对峙,这是温暖与阴冷的对峙,这是永远的对峙……


  发现之二:镌刻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采集组终于在一场大雨之后登上了燕窝岛。静谧、美丽的燕窝岛使已经连续工作18日的采集组流连忘返。

俯瞰燕窝岛湿地 摄影 张永科
燕窝岛掠影 摄影 张晓军
燕窝岛上丹顶鹤 摄影 张晓军

  燕窝岛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处僻静的园林引起了采集组的注意。经过虚掩的院门,林间的小路将采集组引领到三座墓碑前。就在这里,美丽的燕窝岛之侧,三位为开发建设燕窝岛而献出生命的烈士长眠。他们分别是罗海容、张德信、陈月玫。就在采集组准备拍摄墓碑上镌刻的烈士事迹时,天空再次飘下细碎的雨滴,将经历了岁月磨蚀的字迹轻轻地冲洗。

燕窝岛三烈士墓 摄影 张永科

  从兴凯湖边到燕窝岛上,从乌苏里江畔的虎林到三江平原的友谊,沃野千里的北大仓上,每到一处,总会有人骄傲地对我们讲述十万垦荒官兵,总会有人悠悠地与我们叨念百万下乡知青。十万官兵、百万知青,用青春作犁,把血汗化作烧荒火,牵引着信念在黑油油的土地上镌刻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创业!


  发现之三:悠远

  悠远,常被用来形容声音,真实而飘渺,清晰却又遥远,就如同那一声“阿拉呵呵呢哪……”。

  乌苏里,王者的意思。在这条王者之江的岸边,共和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唱响了《乌苏里船歌》。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赫哲风情园外,一场婚礼正在进行。风情园内发生的一切却更加吸引参加婚礼人们的眼睛——四排乡年青萨满尤雪松和赫哲族萨满祭祀舞蹈传承人葛玉霞已经准备停当,他们就要为采集组再现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的男女萨满共同祭祀的场面。

  男女萨满共同祭祀,这不仅让采集组眼前一亮,也让上了年纪的赫哲族老人闻讯赶来,因为他们也只是在老辈儿人的讲述中隐约地知道男女萨满共同祭祀的事情。太阳升到中天,共和国最早迎接阳光的民族赫哲人,开始再现古老的祭祀仪式。仪式分为开场、请神、送神三个完整的段落,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经过近1个多小时的工作,尤雪松、葛玉霞、付占祥相互配合,赫哲族男女萨满共同祭祀全过程再现并录制完成。

赫哲族男女萨满共同祭祀 摄影 张永科

  据精研赫哲族文化的付占祥、身为赫哲族萨满祭祀舞蹈传承人的葛玉霞介绍,从共和国建立至今,赫哲族男女萨满共同祭祀的过程还是首次完整再现,自然也是首次被媒体完整收录。

清晨,劳作在乌苏里江上的赫哲人 摄影 张晓军

  赫哲,满语,意为东方的人。当共和国绝大多数的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勤劳的赫哲族人已经用劳动守候阳光。


  发现四:苦旅

  郝长富,47岁,七台河市天趣木艺厂经理。2008年7月11日,星期五,也是郝长富右手受伤的第二天,采集组第一次见到他。因为右手受伤的原因,郝长富坚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姿势留下了这张照片。

郝长富 摄影 张永科

  郝长富的手是在“做活儿”时受伤的,去医院包扎的时候,伤口上有一层细密的粉末,医生问他是不是上了云南白药,他告诉医生那是锯末。

  郝长富做的“活儿”,就是利用北方木材,经过精密的设计打磨,制作出美观、实用的各种酒具。郝长富告诉我们,他的公司算上他和他媳妇,一共6个人。别看只有6个人,郝长富却拥有5项专利。却也是因为只有这6个人,郝长富不得不放弃接受批量订单。

天趣酒具 摄影 张永科

  郝长富说,从他创业至今,已经投入了几十万元,期间有过多次打翻身仗的机会,却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缺乏资金,这四个简单的汉字,对于郝长富这样的民间艺人来说却字字千钧。这样的事情,采集组在鸡西发现过,在七台河发现过,在其后的双鸭山也发现过……采访中,郝长富告诉我们,有几个来自南方的企业家正在和他谈合作,资金可以满足,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把厂子搬到南方去。郝长富说,还在犹豫,因为他是黑龙江人,他用的原材料是黑龙江的优质木材。然而,说这些话的时候,憨厚的郝长富眼中流露出一些飘忽的东西。的确,这样的理由,面对几十万的个人投入来说,似乎苍白了许多……

  郝长富酒具用的几乎全是制作家具的下脚料,虽然是下脚料,却依然会飘出浓浓木材味道。那味道,属于黑龙江,清香中有一点点酸……


  发现五:热爱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这一天对于采集组来说,特殊的地方的确不少。采访李建华就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之前的两天里,身为饶河县政府网站主任的李建华一直是采集组的向导,今天却成为了采集的对象。

  “窝边草也被你们吃了。”这是李建华得知我们要对他进行采集、采访时开的玩笑。但是,所有在场的赫哲族朋友和了解李建华的人都对采集组的这个决定赞不绝口。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玛堪”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告诉我们,李建华和他带领的网站为保护、挖掘赫哲族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太大了。在饶河县政府网站上,有着葛玉霞、付占祥这样著名民间艺术家的专题介绍,有着包括原声在内的各种赫哲族资料,有着成组的针对赫哲族民间工艺进行推介的专页。这一切,都是李建华一手操办的,这一切成为边远的饶河把自己展现给世界的窗口。

  看着坐到摄像机前的李建华,不由得想起刚认识他的时候听到的一句话——把自己的网站经营到全国同类网站排名第五的李建华一声不吭地听完了采集组关于文化平台的介绍,忽然冒出了一句:你们的文化平台还要人吗?我去当个编辑吧。

李建华 摄影 张永科

  从7月1日起,我们听到很多文化人对建立黑龙江文化网上展示平台的创意赞不绝口,却是第一次听到一个同行如此真挚地表示自己的赞许。李建华不仅用语言表示了自己对文化平台的赞许,还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一股脑交给了采集组,这些资料的得来,对采集组来说是雪中送炭,对李建华来说却是心血凝聚。

  离开饶河的时候,还不理解为什么李建华会如此慷慨地把自己视为珍宝的资料倾囊而送,李建华故作潇洒地说:送人的孩子好养活。

  一个成年人,可以爱许多东西,但是孩子总是最爱的之一。


  发现六:追逐

  追逐是一种有目标的行为。

  截至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采集组已经连续工作22天,穿行13地,行程超过3000公里。我们在追逐,追逐着悠远的声音,追逐着坚实的足迹,追逐着勤劳的身影。

  7月22日,采集组在抚远县东方第一哨迎接了共和国的第一缕阳光,这里也将是采集组东部发现之旅的折返点,尽管发现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发现展开——

密山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 其中收藏当代书法名家作品2400余件,为国内当代书法碑林之首 摄影 张永科

采集组在书法碑林挥汗收集 摄影 张晓军

采集组在书法碑林挥汗收集 摄影 张晓军

鸡西市民俗博物馆藏品 摄影 张永科

采集组攀登20余米的瞭望塔俯拍燕窝岛湿地 摄影 张晓军

采集组在峭壁上拍摄饶境内河湿地归来 摄影 张晓军

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民间音乐嫁令阔”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用赫哲语问候东北网网友 摄影 张晓军

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玛堪说唱”代表性传承人的葛玉霞 摄影 张永科

日出黑龙江 摄影 张永科

采集组全体在西大圈抗联密营附近合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