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0日讯 7月18日,抚远江边滩地。禁渔期刚过,滩地上开始变得热闹,滩地中央,绿色的军用帐篷又搭了起来,抚远县沿江边防派出所民警的滩地警务室又“开工”了,驻滩地警务室的边防民警们将在这里工作到9月。
抚远的太阳升的早,每天凌晨,太阳升起,民警们就要上岗。民警们以滩地为点,界江为线,村屯为面,展开界江一线的边境管理工作,维护着界江上的平安与稳定,被边民们亲切地称为“界江上的110”。
抚远边防派出所的滩地警务室民警吃住在界江岸边,及时宣传边境管理条例。记者吴树江
抚远产鱼,素有盛名。在黑龙江抚远段出产的鲟鳇鱼更是珍贵,一条鲟鳇鱼价值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能捕捞到一条,就意味着发了财。于是,抱着发财梦想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捕鱼、贩鱼,每到捕捞季节,界江上渔船满江飞,就会有渔船有意、无意越界事件发生。
一个月的禁渔期,让不用在江边驻守的任景龙的脸色显得不像以往那样黝黑。抚远每年有春、秋两个捕鱼汛期,作为正阳边防派出所的副所长兼驻滩地警务室民警,管理着29.5公里的江上边境线,任景龙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要在滩地驻守。吃、住就在江边的帐篷里,从凌晨2点到晚10点,任景龙每天在江边饱受风吹日晒,一干就是8年。
每天23时至次日2时期间,是越界捕捞事件的高发时间段。从1999年任驻滩民警起,任景龙都要在这一期间巡逻3次,以制止准备越界的渔民,控制越界捕捞事件的发生。
任景龙对滩地管理的功夫用在了“勤”字上。“勤询问”,经常走访渔民,了解渔民的生活状况、捕鱼情况、心理状态;“勤宣传”,一有时间就把渔民聚到一起,见缝插针地向他们讲边境政策法规。“勤检查”,严格控制渔民收出船情况,高密度、循环式检查,第一天检查过的地方第二天再走一遍,遇到私自搭建的窝棚当场拆除。
凭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高度的责任心,8年来,任景龙的辖区没发生过一起重大涉外事件。
在每个滩地警务室里,都摆着便民服务箱。便民服务箱里装着治感冒、发烧、腹泻的药品,还有呼吸器、体温计、血压计和纱布、剪刀、蚊香等物品,都是下江打鱼的渔民们时不常需要的东西。
界江“110”把渔民的疾苦与困难放在了心上。
抓吉镇边防派出所的警车几乎成了当地渔民的“给养运输车”。生产作业滩地距镇上30公里,鱼汛一到,渔民们在滩地上的窝棚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往来不便,渔民们就和熟悉起来的民警们打个招呼,民警们执勤来滩地,就会为渔民们捎来煤气罐、米面、豆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家中的壮劳力全去打鱼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没人照料,民警们就来到渔民家里,又洗又涮。
江上打鱼,渔民们的船民卡难免会掉到江中。为了方便渔民们补办,民警们就带着相机到滩地,现场补办。
抓吉派出所的民警都印制了警民联系卡,上面印有自己的照片和联系电话,方便群众求助。今年5月末,一名经常往来于抓吉和县城的鱼贩骑摩托车运鱼时,不慎摔进路边深沟,无法行动。这名鱼贩掏出保存的民警齐雨田的警民联系卡,打电话求救。齐雨田和同事开车赶到,把颈椎错位的鱼贩抬上了救护车,送到佳木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