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松花江挖出5400年前头骨 改写“哈尔滨人发源地”历史
2008-10-08 06:50:0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金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8日讯 7日,两件极为罕见的人头骨化石在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进行展示。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试,两件人头骨的主人分别生活在5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发现将把“哈尔滨人”再提前3000余年。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刘云才介绍,阎家岗遗址出土一块人头骨化石,后来经过权威部门的测试,人头骨化石具今约2000多年。而松花江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近5500年,这一发现将改写阎家岗是“哈尔滨人发源地”历史。

  采沙发现神秘头骨

  2007年7月30日,船长张树海带领10多名工人驾驶船号为肇防207号的采沙船在松花江上寻找采沙点。经过多次探试,最终,采沙船停在松花江上游43号照航标处附近。张树海回忆,那天天气很好,采沙船所停的位置是松花江中间位置,该江段的水流也很湍急。虽然这给采沙工作带来一些影响,但工人们还是选择在此采沙。

  很快,船上的沙子就堆成一个300立方米的沙子堆。到了中午,工人准备休息时,在采沙船挖出的几百立方米的沙子中发现一个颜色发黑,外形类似人类的头盖骨的圆东西从沙堆中滚下。船上的工人立刻围了过去,大家纷纷争要这个黑色的头骨。最后,船长张树海将其保存起来。消息很快传开了,当天下午,几名得知该船挖出“宝贝”的中年男子也纷纷来到船上打听消息,想要看看东西,并出500元的价格收购它。随后,沈阳一名市民看过头骨后要出6000元购买。这些买者都被张树海等人拒绝了。

  7月31日一早,采沙船又驶到同一江段作业,没挖几下,又有了新的发现,一颗比30日挖出的头盖骨略大的黑色头盖骨出现在刚采出的沙堆中。张树海向工人询问得知,这两个头盖骨大约都是从约15米深的江底沙层中挖出的,和头盖骨一同挖出来的沙子也是黑色的。

  从事采沙工作10多年的张树海说,他经常从江中打捞上来猛犸象、野牛等骨头,这些骨头出水后都是黑色,就是这个经验告诉他,这两个人头骨也很可能是那个时候的。两天后,张树海拿着两件人头骨来到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准备找专家进行鉴定。

  头骨来自五千年前

  2007年8月1日,张树海来到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陈列部主任李斌看后表示,两个头骨初步认定为人类头盖骨,其年代相对久远,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两个出土的头骨引起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的重视。站长刘云才看过头骨后认为,这两个头骨均没有完全石化,但保存十分完整,人类头骨的出土在哈尔滨地域内也是十分罕见的。初步判断这两个头骨至少千年以上。为了进一步研究,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与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取得联系,并会同一些专家进行论证。

  刘云才说,2007年12月份,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带着两件头骨化石乘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将头骨送到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试。今年8月25日,测试结果出来了,确定两件人头骨的主人分别生活在5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年代久远的头骨化石成为了目前哈尔滨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证明哈尔滨在5400年前就有人生活和居住。它要比哈尔滨阎家岗发现的人头骨化石早3000余年。

  改写“哈尔滨人”历史

  哈市道里区阎家岗遗址素有最早的“哈尔滨人发源地”之称。在1982年,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东北考察队联合进行科学发掘。经过4年的发掘,共出土标本有石制品9件,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若干骨器和人工打击的碎骨以及由大量兽骨叠置成的两处古营地遗迹。

  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刘云才介绍,阎家岗遗址出土的兽骨碎片多为野牛、野马的股骨和肋骨部分,其中一部分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这些有人工痕迹的碎骨片,有的打击点十分清楚,系由外向内打击,骨片形状多不规则。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似已加工成骨器的骨头。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一块人头骨化石,后来经过权威部门的测试,人头骨化石具今约2000多年。而松花江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近5500年,这一发现将改写阎家岗是“哈尔滨人发源地”历史。

  据了解,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准备把这两件人头骨送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为其进行性别、年龄、病理和人种等测定,测定完毕后将对外展出。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