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0日讯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对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省内粮食市场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农民收入影响不断加剧的实际,省农委超前谋划,及早预防,采取五项措施,努力将金融危机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1、搞好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早在10月初,省农委就组织相关处室和有关单位深入全省边境口岸市、县,产粮重点县(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县、乡,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了解金融危机对农村各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加强动态情况监测和分析测报,及时掌握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组织县、乡干部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提前预防,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2、努力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效益降低问题。一是调整产品出口结构。组织出口企业增加玉米、杂粮及其制粉等国家已取消出口关税的粮食产品出口,减少国家控制性农产品出口数量。同时,针对由于欧元、美元贬值,造成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的实际,组织企业调整产品出口方向,适当减少农产品对欧盟、美国等国家出口。二是加强信贷支持。组织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优先安排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发放短期贷款。鼓励社会、集体、企业及个人,通过入股等方式,成立新型农业乡村银行,为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实行补助政策。对出口规模大、效益损失明显的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给出口企业资金补助。
3、着力解决省内粮食销售不畅问题。一是积极启动政策粮收购。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启动政策粮收购,敦促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照粮食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增加政策粮收购数量,缓解农民卖粮难问题。二是动员农民加快粮食销售。组织工作组深入县、乡、村,动员农民克服惜售等待粮食涨价心理,加快粮食销售,促进粮食变现。三是组织加工企业收购粮食。动员粮食生产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农民手中积存的粮食,加快粮食转化,实现加工和过腹增值。
4、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截至11月底,全省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30487人,占省外转移总量的2.3%。为了帮助这部分人就业,一是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抓住元旦、春节期间农民返乡机会,开展农机驾驶与维修、沼气工、食用菌栽培加工、北药加工、特色养殖加工和山野菜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所需技能的培训,扩大就地就近转移。二是认真开展劳务对接活动。与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组、省工商联在阿城联合举办劳务对接活动,为返乡农民提供就业服务。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引导和鼓励各地返乡农民开展返乡创业,扩大增收渠道。加强宣传引导,放宽准入条件,制定返乡创业政策。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为农民创业活动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
5、积极开展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开展了干部下乡活动,组织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免费测土配方、制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户用沼气池建设等服务。开展援助行动,动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解决农村贫困户、受灾户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深入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之冬”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动员农民利用冬闲时间进入二三产业领域,从事加工、运输、劳务、养殖和饮食服务等行业,扩大增收渠道,缓解金融危机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