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2008-12-30 17:18: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30日讯 (记者 朱丹钰)  11月24日上午,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的20余位同学自发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沙曼社区,为社区的居民、老人宣讲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哈师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宣传学习服务队”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服务队的所有成员均为哈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学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是省内第一所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关工作的高校,专门成立了“青年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专门机构。在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期间,大批骨干学生树立了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新的人生理念和人生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更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构建“四位一体”的培养格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哈尔滨师范大学于2007年9月19日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在哈师大江北校区举行了启动仪式暨青年学生骨干培养学校首期学员班开学典礼。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对发挥培养过程中“人”的因素的核心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了学员队、调研队、宣传队、服务队“四位一体”的学员培养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高中阶段就喜欢政治课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6级的高洋同学是青年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首期学员,作为团干部的她,对于学校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有体会。“最开始接触这些枯燥的理论总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根本学不进去。但坚持下来的结果愈来愈让她感觉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莫大的裨益。十七大期间,她反复观看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深刻感觉到当代大学生更要在思想上过硬,才能肩负祖国的希望,这一念头更让她积极的投身于理论的学习,更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以往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查找差距,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活动以来,哈师大充分利用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省重点一级学科,是全国9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之一这一学科优势,吸纳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从事社会科学教育的知名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的青年企业家等,并下设“专业理论导师团”和“成长实践导师团”等两支导师队伍,按照1:2的师生比配置导师。同时,哈师大培育了一批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为培养工作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保障。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和谐社会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探索出了“读原著、听导读、开论坛、办刊物”的四步学习方式。


 

  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和传播者

  在正式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全校教师员工和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对这项工作具体目标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对这一定位的广泛共识:即,凝练学校的师范办学特色,面向基层培养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传播者。

  青年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二批学员带队教师王辉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全省师范院校的龙头,担负着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毕业生也多数到广大的基层从事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基于学校的办学特点,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师这样一个知识与文明传播者的特殊职业,因此,我们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让当代青年学子不断增强对理论的了解,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问题,不仅仅要让他们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面向基层的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传播者,这种影响与塑造,不仅仅影响到他们自己,也将深刻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生。

  党的十七大闭幕后,哈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在学校团委指导下组织成立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宣传学习服务队”,多次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真正使理论走出课堂和媒体,生动地走上街头、厂矿、居民社区。在中央大街,学生手中的“献给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型条幅引起了市民们的注意,他们纷纷驻足上前,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编印的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材料,向过往路人的手中发放,他们自己设计了简洁直观的学习图解,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同广大市民群众进行深入的交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十七大报告向市民解答。

  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神的感召下,哈尔滨师范大学大批的骨干学生重新确定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新的人生目标。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飞向了西部、灾区等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参加过首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班的王超等四名学生骨干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专项行动灾后重建服务队,奔赴在四川开展灾后支教、心理辅导等援助服务活动,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西语学院的罗丽娟同学,自己来自贫困的云南山区,却在一年多来,为自己的自强班“学生”捐助衣物十余件,并通过耐心的交流和关爱,使这位单亲儿童打开了自我封闭的心扉,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王玮娇同学自愿为中美贸易洽谈会、2007年哈洽会担当外语口译、笔译服务志愿者,在十余天的服务里,主动担当起我省企业同国际企业沟通的使者,为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联系到了销路,自己却谢绝了业主高达万元的“酬谢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