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追踪:霁虹桥连接城市的记忆
2009-02-04 16:20: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曾一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4日讯 年前年后,记者与黑龙江文保志愿者团队成员围绕着哈尔滨的霁虹桥进行多次拍摄调查。

  无论是风雪弥漫,还是蓝天白云,几天的考察拍摄让志愿者们都感叹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这座有着四座方尖碑和镶嵌飞轮铁艺栏杆以及桥柱上狮面浮雕的大桥,都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呈现着大师之作的经典。方尖碑上的“霁虹桥”三字为当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所题,取《阿房宫赋》中名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霁虹”二字。

  记者与黑龙江文保志愿者团队成员看到,桥下三个桥拱由依次排列的两组26根桥柱托举,最外端的桥柱顶部分别有一个威严的狮面浮雕。如乘坐火车从哈站启程前往北部线、西部线时,都能隔着车窗观赏拍摄到这些精美的浮雕。

  5组铁路线通过桥拱向远方延伸,这是滨洲线和滨北线。桥柱下部有几处抹灰层剥落,露出粗壮密实的钢筋结构。大家在踏查中发现,霁虹桥并不是与铁路正交,而是斜交,显然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因此桥柱在桥下也是斜线排列。这种情况曾给83年前的设计施工带来多大难度,值得考究。

  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霁虹桥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文物专家感叹它的独特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东铁路历史研究专家郑琦介绍,中东铁路选址哈尔滨修建铁路中心枢纽站时,在1900年就修建了一座用于车行与人行的木质跨线桥。1926年,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部门著名的桥梁结构专家符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巴利设计,建筑师彼得·谢尔盖耶维奇·斯维利多夫施工,这座被命名为“霁虹桥”的钢筋混凝土的跨线桥建成。巴利对混凝土结构很有研究,今天的俄罗斯建筑师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郑琦说,这座桥梁在中东铁路沿线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建筑规格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怀生介绍,霁虹桥的设计者结构师巴利和建筑师斯维利多夫是当时哈工大的教授,这座铁路立交桥是法式风格,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桥上桥下都经过精心设计,方尖碑、飞轮、狮面浮雕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也很巧妙地解决了立交桥的问题,并且很人性化,步行其上也不觉得吃力。目前国内现存的这种较古老的立交桥极为罕见。

  省文史馆馆员李兴盛先生说,霁虹桥是哈尔滨的一个著名人文景观,应该得到保留和保护。

  集思广益说保护

  哈工大交通学院桥梁结构专家王永平非常明确地表示:霁虹桥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建筑,必须原貌保留。以往曾有几次针对霁虹桥的检测和论证,都是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和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保护霁虹桥。可以对它进行加固、维修。有专家指出,如果说它的存在给现今哈尔滨城市交通带来了一些影响,可以考虑另架一座桥。如果因建城际电气化铁路而重建霁虹桥,那更没有必要。因为当年的拱板比现在薄,现在已经不可能有这么薄的拱板了。重新建造霁虹桥,桥拱的高度仍然成问题。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表示,霁虹桥已于2007年公布为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管它是否是危桥、是否阻碍交通,都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来实施原址原貌保护。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名城保护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霁虹桥作为1997年公布的哈尔滨市第一批保护建筑中的一类保护建筑,如果涉及到城际铁路这样的重大工程,不管有什么样的施工设计方案,都要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保护建筑保护街区条例》的规定,必须保持原有历史风貌,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黑龙江文保志愿者团队成员在调查结束后也在东北网上提出依法保护文物建筑霁虹桥的建议。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