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为每个精彩瞬间喝彩 掌声中包含“开放包容”
2009-02-21 13:11: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世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1日讯 两天来,哈尔滨滑冰馆内掌声不断。这掌声不仅仅献给获得两枚金牌、一枚铜牌的中国短道速滑队。

  一个人战斗的巴西运动员索萨,从遥远的南非来到冰城哈尔滨,仅参加一轮比赛就以垫底成绩出局,但他赢得了现场观众欢迎的掌声。

  英国选手伊恩,在500米次赛中重重地摔在冰面上,爬起来后他手扶后腰滑向终点线,他赢得了现场观众持久的掌声。韩国选手张元勋,在最后时刻超越本有可能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高鸣“抢”走金牌,当他手持韩国国旗回到冰场上时,他赢得了观众祝贺的掌声。

  来自宝岛台湾的张育慈,当其他选手已经通过终点线时,远远落在后面的她依旧保持着标准的动作,奔向终点线,他赢得了观众鼓励的掌声。

  两天来,像这样的掌声不知道在哈理工大学滑冰馆内响起过多少次,尤其是那些比赛中出现失误但依旧坚持滑行的选手,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观众的掌声。透过这种掌声,我们看到的是哈尔滨观众们宽广的胸怀,更看到了哈尔滨观众们观赛素质的提高。曾几何时,中国观众只为自己国家夺得优异成绩运动员鼓掌的习惯遭到了多方的诟病,而哈理工大学滑冰馆内传出的掌声则证明了,至少在哈尔滨,我们的这种不良习惯已经改变。

  16字的哈尔滨精神,前四个字是“开放包容”。世界大冬会的举行就是哈尔滨向世界开放最好的例证,赛场上为失败者甚至是获胜对手而响起的掌声更雄辩地说明了哈尔滨人的包容。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之称,凡是举办过小奥运的城市都会被提及申办大奥运的事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哈尔滨的硬件建设将来在承办冬奥会的过程中不会成为什么问题,这样,哈尔滨市民整体素质这个软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冬奥会到底能不能在我们这个城市举办。市民良好素质这个软环境无法用量化,它更多的是依靠每一个市民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意愿去表达善意,这几天响起在哈理工大学滑冰馆内的掌声就是这种善意的最佳表现。

  我们为这掌声的响起叫好,我们更要为这掌声的持续鼓劲。在这掌声中,我们听到了哈尔滨人的“开放包容”,在这掌声中,我们更看到了哈尔滨申办冬奥会成功的希望。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