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讯 普通人眼里废旧的碎布头没有任何价值,而在46岁的陈秀萍的手中,这些都是“宝贝”,经过她的拼凑缝补,碎布头能变成千姿百态的布老虎、孔雀灯、大公鸡……陈秀萍也因此得名“巧手布嫂”。
陈秀萍的家仿佛一个布艺民俗的世界,墙上挂的,桌上摆的,连衣柜里堆的都是布艺小挂件和小摆设。“别看都是些小东西,制作过程却很复杂,每件成品都需要20多道工序。”陈秀萍告诉记者,制作过程包括平面图纸设计、布料剪裁缝制,还有立体填充,个别的还需要进行刺绣。
布艺挂饰《五福临门》将做好的5只蝙蝠穿成长串,用盘长结和流苏做装饰。陈秀萍说:布艺品与剪纸、布贴画都不一样,它是立体的。剪完的布料要经过刺绣、缝纫,有时候可能和当初设计的会有些出入,有一点点误差,做出的布艺品就走了样。
陈秀萍告诉记者,说起布艺创作她也是半路出家。2002年陈秀萍因单位改制下岗,无意中看到电视中介绍民间艺人的布艺作品节目,便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她来到哈尔滨老年大学,开始学布贴画。
一年毕业后,她开始尝试制作民俗手工艺品,从小荷包到布艺摆件,陈秀萍将剪纸图形、布贴画、刺绣三者结合起来,布艺品变得越来越精致。“手工质量提高了,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效益,大冬会展出这几天,我就卖了6000多元钱。”陈秀萍兴奋地告诉记者。
巧手布嫂在布艺制作中得到实惠,附近很多下岗女工也得到了很大帮助。很多闲着没事的邻居也跟陈秀萍学起了手工制作,计件领取薪酬。陈秀萍主动教她们制作布艺,并且不收她们的学费。
“做针线活,没有不被针扎的,学艺之初谁的手都要被扎很多次。”陈秀萍说,“我曾经承做一套萨满民族服饰,是用大马哈鱼皮缝制的,当时手指都被扎烂了,每碰一下都会钻心的疼。”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琢磨尝试,各种各样的小布头在陈秀萍的手中变成形象逼真的飞禽走兽。
不久,陈秀萍的布艺作品在省内民间工艺比赛中获奖,在第六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她的作品获得“新人新作奖”。
谈到布艺制作,陈秀萍也有一个困惑。“如今民俗制品、旅游商品的发展受到市场销路制约,哈尔滨还是缺乏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我做梦都盼着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前店后厂的生产作坊。”陈秀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