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白家堡将建科技园 知识创新区建设年内启动
2009-04-24 09:54:0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白家堡远景

  白家堡历史可追溯至清末

  东北网4月24日讯 白家堡的地理位置越来“金贵”———哈尔滨地铁一号线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而距离白家堡不远的和兴路,冰城地铁的“心脏”———指挥中心,今年也将投入主体建设。地处哈理工大学、哈师大、黑大等大学之中,“白家堡”改造将被纳入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建设整体规划。未来,这里将由古老破旧的棚户区、“城中村”,迈进现代化科技园区的生活图景,白家堡的春天终于来了。

  曾住30多户闯关东人家

  91岁的顾景恩老人是目前白家堡资格最老的住户。谈起白家堡的历史,顾景恩说,他的老家是山东蓬莱,自19岁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已经70余年了,当年这里叫“白家窝堡”。那时只有30多户人家,除了几户是来自“南营子”(即双城)跑马圈地占荒的地主,绝大多数都是山东、河北闯关东过来的,靠租种地主家的菜地为生。当时的三大姓分别是杨、刘、关。

  当时的“白家窝堡”到处都是菜地,菜农们种大萝卜、白菜、土豆、油菜等。人们住的都是土坯房,连地主家也是。直到后来有了自己的砖厂,“白家窝堡”的富裕人家才渐渐盖起砖房。顾景恩记得,当时的老刘家最早有的砖房,最大的还是“杨家大院”,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解放后,闯关东的菜农们分到了土地,顾景恩一家三口也分了9亩地,那时还是住土坯房。

  最早“进城农民工”入住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白家堡的住户渐渐超过了100户,后来者都是阿城、宾县、呼兰等地的农民,可以算冰城最早的“进城农民工”。

  顾景恩老人回忆,从改革开放初期起,白家堡的土坯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砖瓦房。在城区的周边,那时的白家堡还说得过去。但那时周围仍是一片土路。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白家堡周边的路崎岖难行,很多出租车司机一听是到白家堡的都不拉。后来,相继修建了林兴路、学府三道街、长寿路、延兴路等,这才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旧日“杨家大院”满目疮痍

  记者深入到白家堡棚户区探访时,在当地居民的指点下,来到横跨6胡同和8胡同的“杨家大院”旧址。沿着狭窄的铺着炉灰渣子的胡同寻找,院落的痕迹已看不到,小平房、小二楼、偏厦子建得密密麻麻。平房的窗户玻璃破碎、窗框残缺。最窄的胡同人得侧身而过,还得随时小心脚下的垃圾和粪便。

  据了解,由于年代久远、住房密集,这里无法安装下水;还有一半以上居民没有上水,每天拎桶到有水的居民家买水吃;1500多户居民共用三个公厕,几乎每家都自备便桶。

  白家堡纳入科技园规划

  据了解,除了受益于地铁建设项目外,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也将为白家堡带来希望。

  今年先期启动知识创新区的起步区建设,预计两到三年完成。主体区位于东起哈工大科技园,西至学兴路,北起哈师大校区,南到哈理工大学南校区的围合区域。以黑龙江大学、哈理工大学和哈师大南校区为中心,建立一个“学府科教集聚区”。

  围绕哈理工大学国家级科技园区等区域,还将建配套生活服务体系,将建集居住、商务、文化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功能型社区。白家堡也将从冰城消失。

  “窝堡”最早指的是闯关东时搭建起来的简易房,以该地第一个住户家的姓氏命名。据光绪二年(1876年)统计,见诸史料的窝堡已有现南岗的白家窝堡,道里的苏家窝堡、万家窝堡,平房的黄家窝堡等十四五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