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寻访东北亚丝绸之路之开原:古“丝关”的历史背影
2009-05-24 00:11: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力 张育新 刘丹 李红阳 张晓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在明代,开原古城作为丝关,是大明王朝俯瞰东北的重镇。史书上说,奴尔干是开原的“极边”。亦失哈10上北海的大批物资,在这里集结,然后顺着古驿路,浩浩荡荡地奔向吉林市船厂…… 21日,在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600周年的日子,记者来到古城开原,寻觅古城作为明清两朝“丝关”的历史背影。

  东北网5月23日讯 题:古城开原:明清两朝“丝关”的历史背影

  东北网记者刘丹 李红阳 张晓军 新晚报记者 赵力 张育新 

  开原老城是明代兴建最早的古城。洪武二十一年,把元时的开元路治所移到这里,为了避皇帝朱元璋的名讳,改元为原,这是“开原”名称由来。对于开原,人们能够忆起的是这里历史上出了一个不平凡的姑娘——清朝康熙大帝的母亲佟佳氏皇后。这个小姑娘15岁时为顺治生下了玄烨,24岁离开人世。至今开原当地的乡邦文化爱好者,还饶有兴致地考证着这位康熙皇帝的生母。开原与哈尔滨最早的联系,是明太祖与女真酋长的一次战争。明初,呼兰河流域的女真酋长西阳哈,率部反对明朝。明太祖派总兵官、都指挥使周兴,率师从开原出发,分水陆两军进攻西阳哈。追至甫答迷城(今宾县境),西阳哈逃走。后西阳哈向明投降。明在呼兰河流域设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归奴儿干都司管辖。今天,我们来到开原,寻觅古丝关的背影。

  拜谒开原老城

  开原老城在开原新城的北侧,有15分钟的车程。我们驱车过了河床宽阔河水不多的大清河,顺着复建的迎恩门,进入街巷逼仄的老城。大清河瘦骨嶙峋,江心裸露着片片泥滩。老城的城门很有讲究,南门面向朝廷,所以“迎恩”,北门面向边外的少数民族,所以名为“怀远”。老城曾为明代三万卫、辽海卫、安乐州的治所。明太祖一度规划将三万卫设在今天的依兰县马大屯,三万卫头领实地考察认为粮草不好运输,所以后缩了600多公里,把卫所设在了开原。开原粮草好运输,得益于发达的漕运。

  眼下,“怀远”门在规划复修,整个老城区都在规划复修。陪同我们采访的小李说,整个老城复修需要100亿元。


东北网记者拍摄寿宁寺古塔
东北网、《新晚报》记者在开原古城始建于元朝的寿宁寺内采访

  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辽代的古塔,“古塔朝霞”是古城八景之一。古塔下我们邂逅了退休教师姜洪海。姜老师对乡邦文化有些研究,给我们当起了向导。姜老师介绍,古塔下历来是一个集市,资料记载开原的“三关三市”之外,城内这里是主要市场。当年,大清河水势非常大,漕运船可以通过大清河直接进入开原。大清河上接辽河,再上进入渤海湾,乃至东海。土产品在大清河上游放排下来,在开原城南的码头靠岸,再由此往内地运输。开原是货物集散地,县志办的朱祯然介绍,在明青时期,开原是丝绸、粮食、生产生活物资的转运码头,辽东路转运司设在开原,位于开原南门外的铜善馆。明朝之所以以开原为丝关,水陆运输发达是其主要原因。


东北网记者拍摄镇北关全景

  所谓的丝关,最初是明王朝在这里设关互市。以丝、绢、米、盐,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貂皮、人参等土特产。明代辽东档案记载了哈达部的一次交易:哈达部一次在开原交易物品,包括绢两轴、貂皮1803张、羊皮153张、狍皮168张……对于朝廷需要的马匹,由兵部定其值:其上上等,每马绢8匹、布12匹;上等,每马绢4匹、布6匹;中等,每马绢3匹、布5匹;下等每马绢2匹、布4匹。据记载,当时的铁器价格昂贵,易货一个铁锅,需要用貂皮把锅整个覆盖,不能露出生铁。用覆盖铁锅的貂皮换走铁锅,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据记载,开原老城西有一个地名叫“快活城”,即明时的安乐州,专门安排归附的女真人。在女真人的眼中,繁华富庶的开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但这个名称很有些戏谑,让人想到了三国时的刘阿斗的名言“此间乐,不思蜀”。
  如今,三万卫、安乐州、丝关这些名词,只剩下沧桑的背影,这些背影越来越模糊。出开原老城,我们认真地看了看大清河,依旧无法想象大清河漕运船樯桅相连的景象。

  新安关的两座土台

  历史上,作为丝关的开原,有三关三市的记载。三关为新安关、镇北关、广顺关。分别与海西、建州、毛怜等女真部落及蒙古部落互市。货物进出市场,有指定的关口。

被当地群众称为“双楼台”的新安关遗址

  出开原西北20公里,过庆云堡古城,有村名双楼台,因野地里有两个坍颓的土台而得名。杨旸先生考证认为,坍颓的土台就是明代的新安关关址。当地人已经没有丝关的概念,知道有两座土台。我们的向导、宣传部新闻中心干事孙迎春女士,娘家在庆云堡,她打听好路途,领着我们前去探访古关。

  古关位于田野中央,我们远看两座土台,却找不到亲近的路途。路边,一个卖生资的小店,店老板满头白发。孙迎春向店老板询问路径,老汉热情地带着我们,开车进入田地间的土路,在飞扬的尘灰中,到了土楼台跟前。老汉名叫刘喜东,今年63岁。老汉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在土楼台一带玩耍。那时侯的土楼台,下面是大块的石条,外面砌着青砖,两个土太中间是砖砌的券门。门下有道,上面有住人的地方,很宽敞。他们时常顺着墙缝爬到台顶。老刘说,文化大革命时楼台被破坏了,大青砖被生产队垒了大猪圈。这种砖各家不敢用。我们眼前的土台,只是一截残土台,可以看见夯土层。土台的四周被坟堆包围。刘喜东认为这是古代的烽火台,20里一个台,这个是个大台,当年曾经发生过烽火戏诸侯。对于老刘的演义我们一笑了之。
东北网记者、《新晚报》在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采访古丝关遗址附近的居民

  楼台北3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条蜿蜒的土龙,老刘说是明代的边壕。边壕外的人被称为边外人。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边里边外文化的差异。姜洪海老师脱口说,边外人野蛮,不开化。而孙迎春的母亲是边外人,认为边外人勤劳质朴。一直到今天,边里人不愿意娶边外的姑娘。这是600年文化的区隔。


东北网、《新晚报》记者踏查双楼台

 

  《开原图说》记载:庆云西北10里曰关门台,即新安关。《开原县志》记载:每台高约5丈,下垒红石,上砌古砖,南北对峙,相距丈余,中设复道以连之,道下有门。

  我们实地考察,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这个土台建在高岗之上,非常不利于货物的运输。进关出关,都需要登上山包,如此设置是不可想象的。联系附近的边壕,似乎认定楼台为烽火台更为合适。如果确为新安关,大概就是时光的漫漶使然吧。

  水库边的镇北关

  22日,我们继续寻找镇北关。镇北关明代是通往黑龙江流域的关隘。

  出开原老城南门,一路向东北行,是一条古驿路。20公里至威远堡,威远堡乃明长城边堡之一,又为清柳条边边门,如今街市繁华,街路边仅有一矮石碑,证明其为边门遗址。矮石碑为现代人所立。再10公里,进入浅山区,一道水库伴行,水库边上,豁然出现一道土岗,朱祯然先生告诉我们,那就是明代的镇北关。
寻访组了解镇北关情况

  镇北关遗址是一“凹”字型的土岗,形制与新安关类似。“凹”字两侧高耸的地方,长着几棵虬劲的老榆,中间已开垦成耕地,地边散落着残碎的青砖块,是农民耕地时拣出来的,这些砖块影响农民耕田。朱祯然告诉我们,水库处原本是一条小河,叫叶赫河,是明代著名的女真部落叶赫部得名的由来。河边原有一条古道,现在被沉入库地。这条古道应是明代通往吉林船厂的供给线,老朱说,当年康熙北巡时曾经在这里走过。站在镇北关头,朱祯然指给我们看一处树木葳蕤的所在,说那里是镇北堡,我们目测了一下距离,与书上的记载有些差异。《开原图说》记载:“镇北堡十里为马儿山,山有关,既镇北关也。”而朱祯然指点的镇北关与镇北堡,距离也就一公里左右。关下是一片开阔地,朱祯然认为是当年易货贸易的地方。

残存的镇北关遗迹

 

   

镇北关外莲花街就是明代的棉花街

  《奉天通志》记载:“棉花街为明镇北关故址”,棉花街既为今天的“莲花街”,是沿革过程中的音转。我们驱车沿着尘土飞扬的村路,寻找莲花街的所在莲花村。在一处山凹间,朱祯然指给我们看一个村落,安谧的村落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样子。莲花村如今出了个娱乐名人赵本山,山路的左手边闪过几栋屋角,朱祯然说那就是赵本山的出生地,屯名叫“石嘴子沟”。

  镇北关遗址是现代开原人的考证。镇北关的形制与新安关类似,也是建在高岗上。对比两个关口,我们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丝关的“关门”。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没有必要人为地设置障碍,让交易的人们先爬一道小山。它们应该是两道丝关隘口旁,烽火台之类的遗物吧。关口要便于出入,方便交易。真正出入的关口应在烽火台附近。随着丝关功能的退化,关口自然消失了,只留下烽火台的遗迹。镇北关下当年这条运输供给线,走过官吏酋长,也走过贩夫走卒。如今只有镇北关风蚀的背影,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站在镇北关上,我们向着东北方向眺望,只见层层山峦。

  2009年5月21日,除了风依旧很大之外,似乎与其他的日子无异。

  然而,600年前的这一天,在东北亚的历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1409的5月21日,大明王朝正式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前期设置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是明政府管辖这一地区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范围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据一些学者推断,那时候的指挥使就居住在现在的辽宁省开原市一带,至少他们的家属有很大的可能居住在这里。而这里更是绵延了500余年的东北亚丝路的一个重要枢纽,古称丝关。那时候,前往黑龙江方向运送丝绸、布匹的车队,就是经由镇北关出发的。

  在大明王朝设立努尔干都司600周年的清晨,在千里之外的辽宁省开原市,来自黑土地的记者踏上东北亚丝路上的枢纽“丝关”。我们在现代文明的间隙里,寻觅着发现着一丝丝闪烁的古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

【专题】溯风千里 寻访东北亚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