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节约型”校园建设:从意识到行动“两手抓”
2009-07-16 10:25:1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曹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6日讯 (记者 曹曦)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能够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现代生态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口头号召上,要通过动员全体学生积极、自觉地投身到“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际中,从意识到行动“两手抓”。

  黑龙江科技学院:节约也是一种增长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公寓。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饮食中心。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黑龙江科技学院临江而建的校址让学校从建校之初就算起了节约的“大帐”,“节约型”校园建设也是从“水文章”做起的。黑龙江科技学院从技术和管理入手,双管齐下每年节水70万吨,节约费用达100万元。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中水处理厂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大手笔,每年可节水60万吨,节省资金200万元。谈起建设污水处理厂,学院后勤工作人员说:“当年1100万元的建设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实践证明这却是一笔可算的大帐,回收处理的污水为学校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一劳永逸的”。

黑龙江科技学院马胜羽向记者介绍他的发明。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黑龙江科技学院一直把开展节约活动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节约科技创新主题实践”活动。人文学院的老师马胜羽是去年毕业留校的,他一直是师生眼里的“发明家”。在大学生创新作品展室里,陈列着他的五、六项小发明:从小型风光电互补模拟系统到炫彩微型风力发电笔,产品各个小巧、实用、节能。马胜羽指着太阳能多功能家用套装的产品说,“这个可以直接用于室内窗台、阳台,每天只要提供4小时的有效光照产生的电量就可以满足3-5小时照明,非常实用、方便”。像马胜羽这样的发明、专利项目在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中不胜枚举:王汇旋的《创建绿色校园之—环保智能型垃圾箱的设计》项目;董洪华的《自动浇花器》项目;袁青国的《风光节能灯箱》项目……

  走在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校园,节约的宣传随处可见,可谓有影、有声、有字,在形式上做到了入眼、入耳、入心。“节约宣传月”、“人•责任•节约型社会”的讨论、“我为节约型校园做贡献万人签名活动”、“今天你节约了吗”主题团日等等一系列、不间断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节约意识逐渐转变为师生员工自觉的生活习惯,校园里长流水现象不见了,人走关灯成为自觉,食堂里浪费饭菜的现象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了,“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良好风气形成了,“节约也是一种增长”的观念在衣食住行的实际行动中得到强化。


 

  东北林业大学:节约就要从细账算起

东北林业大学“三型校园”展板。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有这样一个例子:楼道由于未安装双联控制开关,一处需要照明就得打开所有的灯。一个楼道的42盏30瓦的日光灯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一年按260个工作日计算耗电3276度,100条楼道就是32万度电。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东北林业大学就是看到了这些细账,在教学楼及学生公寓安装了HD—600远红外智能开关,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电费50万元。

东北林业大学在采暖上采取微机化管理。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用科学方法指导生产、用科技知识创造效益。东北林业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结合自身实际,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分钱”开始。学校采用一种设备在排烟道中将热量收回加热冷水(可将常温水加热50—80度),然后贮存在水箱内按需要补水,每天可省200元;将洗衣房熨平机生产后的废气再利用,每天可节省燃气费200元,每年可节省8万元;改变供水方法,通过控制当天加热的80吨热水正好用完,节省燃气费500元,每月节约1万元;采用饭卡刷卡计费系统,由洗浴人自己控制消费节约用水,日节约水费510元,月节省1.2万元……就这样,每一天的小账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了一笔大帐。

东北林业大学尤铁学副教授发明的废水净化装置。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家庭洗涤废水的净化和回用装置”是东北林业大学尤铁学副教授发明的专利。在尤老师家他一边给大家演示一边说:“这个装置就是将厨房无油废水和洗衣漂洗废水经过净化和杀菌后,作为生活杂用水,每个月大约能够节约3吨水”。在东北林业大学,像这种通过发明、科技改造节约的例子还有很多。学校游泳馆将原来消耗较大的燃油锅炉改造成环保节能型燃煤锅炉,全年节约近百万元,把手动混合淋浴方式更换为自动感应式,每年节约10万元。新建的浴池采取卡式控水系统,使每人每次用水量由原来的160公斤减少到75公斤,月节省1.2万元。办公教学楼卫生间安装节能延时阀、节能型水箱、红外线小便器控制开关,控制了长流水。供暖系统由人工操作改为微机控制系统,节煤效果显著,三年来累计节约资金600万元……

  生活中的一些老方式、老观念废除了,一些不经意的浪费行为由干预变成了自觉。如今,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传统美德、责任风范正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里继承着,传递着,“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正在细节处彰显、放大。


 

  黑龙江东方学院:把节约当成一种精神传承

东方学院校址。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黑龙江东方学院却把这种美德化作一种精神,在校园内外继承并发扬着。从没有一间房、一分钱、一个人,到今天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个亿,万人规模的本科院校,1992年开始创办的东方学院开创了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先河,在黑土地的教育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东方学院副院长左长滨介绍说,学院完全靠着孟新、尚鹤翔、周长源、刘式勤这四位创办人的人格魅力,高校退下来的管理专家、教授,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无私奉献创办起来的。办学经费靠自筹解决,办学初期几位老领导不拿工资,完全靠个人的离退费生活,借20万元买个小面包车,接送从各校联系的老师上课,租借外学校的房子充当校舍……

东方学院清洁工仔细擦体育馆的地板。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弹指一挥间。从最初的“惨淡经营”到今天的发展壮大,17年来,学校的家底一天天变得殷实,这种白手起家、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演变成东方精神,一代代地传承。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老校长讲述学院的创业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在对历史的回忆中扎根在学生们的心底。人员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东方学院的人事上机构非常精简,全校12个职能部门,7个直属单位,万人规模的大学,管理干部只有141人,很多部门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师生经常靠勤劳的双手从小处给学校节省费用。公寓中心的同志每年暑假期间把旧拖布、撮子、苕帚重新修补再用,7年共节约18.8万元。暑假搬寝舍,自己搬床桌子,学生用的铁柜也是自己动手刷。体育馆的工作人员每年暑假都自己给体育场的铁围栏、篮球架、足球门刷油,馆内篮球馆木地板用橡皮擦干净后刷轻油,馆内地毯,每年都自己清洗……这些细枝末节上的项目每年就能节省出四、五万元。学院投资1.5亿元的基本建设,经过招标,在保证质量和最低价格的基础上,为学校节约600余万元,没有一分钱落入个人腰包。学院办公费近三年平均每年仅花1万元,有的学校老师说:“你们学院一年的招待费,还不如我们一个教研室的花费多”。

东方学院校领导简陋的办公室。东北网记者 曹曦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耳闻目染的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8级3班的于永江说:“现在同学们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自觉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已经不用督促,养成了一种习惯”。老前辈的节俭敬业的精神就这样感染着每一个东方人。在这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下,每一名师生都将学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去守护,当作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学校的精神就是这样一脉相承下来的,不用刻意提醒,全校师生都会发自内心地去做。”离开东方学院的时候,老师们的话依犹在耳畔,就是这种胸怀、情操铸就了黑龙江东方学院今天的辉煌,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黑龙江东方学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