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日报】黑龙江建设八大经济区 实施十大工程纪实
2009-07-30 08:22:3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汪 波 曹红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北大仓。(资料照片)

  东北网7月30日讯 八大经济区:4月,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等“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正式获批,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呈现

  十大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面推进,与“八大经济区”规划共同编织成一个科学严谨、高效可行的“政策网”

  五个上升:上半年,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消费、部分行业工业产值、银行存贷款余额和城镇居民收入均呈上升趋势

  一冬冰封的龙江,夏日消融,重现欢腾奔流。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回落、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加剧。

  然而,危机更激发起黑龙江加快发展的决心和智慧。4月24日,省委第十届七次全会正式批准了“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等八枚“棋子”落定,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呈现。盛夏时节行走龙江大地,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包括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正全面推进。

  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经济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消费、部分行业工业产值、银行存贷款余额和城镇居民收入“五个上升”。上半年,黑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1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比一季度提升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从一季度探底回升,逐月走高,回暖迹象明显。省委书记吉炳轩说:“‘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十大工程’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立足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又着眼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下去,必见成效。”

  放眼全国找定位 立足省情谋对策

  去年初上任伊始,省委书记吉炳轩即马不停蹄地跑地市,访企业,摸家底,探省情。半年下来,他心里有了数。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把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立足本省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与国家政策机遇,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一个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构想在省委班子的思维中日渐成熟——

  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规划放眼全国大局找黑龙江的定位,按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类别来优化资源配置,谋求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

  与之相配套,省里又确定了“十大工程”的推进措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这“十大工程”既是应对危机的应急之举,又是固本强基的长远之策,与“八大经济区”规划共同编织成一个科学严谨而又高效可行的“政策网”。

  栽得梧桐引凤来。刚刚落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八大经济区”即引来39个投资项目,占签约项目近六成。


 

  调整结构转方式 改革创新促升级

  地理信息产业园,是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张秋阳告诉记者,从4年前百余家企业入驻,到今年5月底790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总投资543亿元。在政策撬动下,涉及石化、航空、汽车、服务外包等领域的22个高新技术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去年,仅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24%。

  “调结构,转方式,强创新,促升级,正是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深意所在。”黑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韩立华认为,两大决策似时节好雨,引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又似快马加鞭,扶持装备、石化、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站在产业链发展和全球化整合的高度,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随着传统支柱产业链的增粗拉长和新兴产业群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黑龙江传统产业“傻大黑粗”的印象正日渐淡去……

  黑土地以粮为傲。去年粮食总产845亿斤,创历史新高。但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等劣势仍是绕不过的“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正是要从“根”上解决问题。

  通过代耕作业、整体承租等形式,黑龙江垦区近年不断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栽培模式和管理方式向区外辐射,今年全垦区跨区作业面积将超过2000万亩。日前,随着全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在依安县落成,两大平原试验区正式启动。

  资源节约快转型 环境友好可持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7的商品粮、1/10的煤炭。然而,原粮、原油、原木、原煤——多年来“原字号”出省,不但过度消耗了资源,且造成“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突出,局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黑龙江尽快走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省长栗战书如此反复强调。

  以“合理开发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为方向,全省资源型城市正呈现一幅百舸争流的转型图景。

  有绿色就有希望。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市白桦村,村民杨金明拿出“以煤代木补贴发放手册”给记者看,他去年领到的补贴是320元。开展“以煤代木”工程以来,大兴安岭已投入资金1.7亿元,改造锅炉436台,改造炉灶11.2万个。仅此一项,年节约林木资源就达100万立方米。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强调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突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在双鸭山市,已开工建设的中煤180万吨甲醇等51个煤电化项目,总投资已达到121.7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该市的煤炭资源转化率将由35%提高到100%!

  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之美尽显。去年,黑龙江旅游收入同比增加逾三成。


 

  “跳出龙江”扩开放 产业牵动外向型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腹地,与俄罗斯有3000多公里边境线、25个国家一类口岸。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整合原有“各自为战”的开放资源,实施对俄、对韩、对日、对蒙古经贸科技合作升级,潜力巨大。

  7月10日,在海林欣成木业新建成的1万平方米车间内,美资方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安装调试设备。“我们九成以上的订单来自美、英、澳等国家,5、6月订单量止跌回升,增加了10%。”董事长高媛介绍。木业加工是海林经济开发区五大产业之一,而在“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沿线,纳入规划的类似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已有18个,涉及机械制造、木材加工、装饰建材等行业。省商务厅副厅长赵文华说,从主要发挥窗口作用发展对俄商贸,到通过园区建设引导对俄出口产品加工,下一步要扶持实力型的园区和对外开放主体做大做强。

  开放彰显魅力,合作提升实力。黑龙江对俄贸易已占到全国的20%,居全国首位。近年来仅对俄科技合作就实施了近300个项目,截至去年底,13个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对俄合作中心,累计引进储备俄方各类项目1173项,孵化项目99项。

  4月21日,国务院第六家批准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成立。专家预计,这个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陆路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每年将可提升黑龙江GDP 2%—5%。以绥芬河为轴打开东北亚这一“扇面”,俄远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轻工和劳动力市场、环日本海国家和地区资金及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图景”次第展开。

  善弈者谋势。黑龙江“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十大工程”举措紧扣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节拍”,呼应了人民群众的发展心声,扭住了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牛鼻子”。

  俯瞰龙江,似一只翩翩天鹅,正奋起“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双翼,蓄势腾飞……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