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刘永坦——亮剑天下的雷达“帅才”(下篇)
2009-09-01 15:36:52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8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1985年,刘永坦带领他的课题组成员攻克关键技术。

  众剑齐显耀锋芒

  回想自己从1998年新春伊始,冒着早春的寒流,奔赴坐落在渤海湾一个僻静小海岸山脚下的雷达实验站,与研制组的每个成员一一研究实测中的问题,亲自察看和指点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刘永坦院士的声调明显高了起来,语速明显快了许多。“由于新型雷达项目任务下达时打破了型号历年常规的研制过程,由原来的初样、正样、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几个阶段一下子压缩为两步,正样研制出来时即要达到设计定型,直接交付使用。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就显得特别突出。”

  可是,从实验场地搬到实际监测地,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各种各样的电台、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干扰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难题。“一个一个研究,一个一个排除,可以说,这十年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的。”

  “这些家在哈尔滨的队员,每一次去基地常常要干两三个月然后才能回来休整几天。这不,从今年春节过后,队员们已经抛家舍业地在实验场地呆了半年多了,”刘永坦说,“大家默默地用实际行动使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贡献。正因为我们的执著,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科研项目压下来,所以我们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荣誉感是很大的动力。另外,到了现场看一看军人们期待的目光,没有人内心不被激励,他们太希望赶快装备海军,强大我们的国防了……”

  在艰险和重任面前,一个人拔出剑是剑光一道,一个团队亮出剑来则是剑华一片,这一片剑华,可以劈开一切困难!

  从2001年起,已经不再担当所长、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刘永坦院士,将接力棒传递到了年轻人手中。因为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他的团队不仅有8人破格晋升教授、20多人晋升副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两位出色的青年教师分别荣获了霍英东基金奖和光华基金一等奖,还有一位工作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有突出贡献的博士,而刘永坦自己也获得了“双院士”的崇高荣誉。作为我国目前仅有的30多位“双院士”之一,刘永坦是黑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

  作为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刘永坦是成果卓著的雷达技术专家;作为系主任,刘永坦是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领导者;作为教授,刘永坦更是一位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他在担当繁重的科研任务和领导工作的情况下,还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子基础等十余门课程。他被师生盛赞为“航天科技之星”、“学府教学明星”。他1991年获首届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2年、1993年被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年获哈工大“伯乐奖”,1997年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与此同时,刘永坦还身兼多职,除学校和两院的职务外,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科工委精确制导组成员、国家863计划308责任专家,还担任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兼职教授。

  这位肩负多重任务的学者,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仍是他经常关注的重点——作为哈工大这样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刘永坦还要考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体制的改革……

  “雷达发展得很早,跟我一样,有七十多岁了。经过了二战及其以后各时期的各种实战演练,其功能已经很完善了。但它分各个频段,我们研制的新型雷达所处的频段开发得就比较晚,所以仍然可以说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有很多项的预研工作,就是继续把这种体制的雷达做得更有效,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海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工作还是很繁重的……”

  看不到滚滚硝烟,听不到震天锣鼓,刘永坦却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埋首于耕耘、执著于理想的刘永坦院士和他的雷达团队在驰骋四方的雷达国度中,用智慧征战沙场,用坚定搏出了一条通往真理的大路。

  刘永坦钻研的天地既阔亦深。他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雷达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而他们在雷达领域也必将一如既往地艰苦跋涉、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