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大兴安岭林区四十五年光辉历程
2009-09-10 17:28:27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决定。开发者的脚步,踏醒了沉睡的原始森林,在高寒禁区开启了我区开发、建设与发展的新纪元。45年风雨历程,45年沧桑巨变,大兴安岭地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和林管局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篇。

  一、大兴安岭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自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生产木材1.26亿立方米,向国家上缴利税及育林基金62.5亿元,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创造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成为新时期林区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地理位置独特。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位于中国版图的“金鸡之冠”。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27°10′北纬50°10′-53°33′。东接小兴安岭,西临呼伦贝尔大草原,南濒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786公里。这一区位特点,决定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历史最低气温-52.3℃,素有“高寒禁区”之称。

  (二)自然资源丰富。大兴安岭素有“绿色宝库”的美誉。全区有林地面积655.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79.83%,活立木总蓄积5.14亿立方米。在茂密的森林和湿地中,适生着野生动物300余种,有各类植物966种。大兴安岭拥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和北极点等丰富旅游资源,其中北极光、极昼等天文奇观在国内具有垄断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神州北极”旅游品牌。

  (三)区划体制特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先后两次尝试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皆因条件恶劣而被迫下马。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会战”的方式第三次开发大兴安岭,同年成立大兴安岭特区委员会。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1996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同意成立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行政区面积8.3万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版图6.4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内蒙古版图1.8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为黑龙江省政府派出机构,林业集团公司为国家林业局直属企业,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下辖3县4区10个林业局。全区总人口53万人,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二、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历程

  回首往昔,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致经历了创业期、辉煌期、衰退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走过了一条因林而立、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的发展历程。

  (一) 创业期(1964-1969年)。

  1964年2月10日,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罗玉川、郭维城同志《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决定由林业职工和铁道兵部队共同开发大兴安岭,成立了由罗玉川、郭维城、何辉燕等同志组成的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1964年秋,铁道兵东北指挥部的三、六、九师共八万官兵和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的林业职工,浩浩荡荡地开进大兴安岭,拉开了开发绿色宝库的序幕。在“三九四九,冻裂石头”、“腊七腊八,冻死乌鸦”的严冬季节,开发建设者们大胆实践,采取“以冷制冷”、“以冻制冻”的方法,战胜了雪岭冰河,打破了半年施工半年停的陈规,加快了开发进度,为高寒地区建设开辟了新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和开发建设者们昂扬的斗志中,加格达奇至塔河、嫩江至加格达奇等铁路、公路、通讯线路不断延伸,松岭、新林、塔河等林业公司相继成立,商业、粮食、邮电、银行等各种服务点陆续建成。经过开发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战,大兴安岭地区终于实现了中央“一定要进得去,站得住,拿得出木材来”的目标。

  (二)辉煌期(1970-1993年)。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大兴安岭林区最辉煌的发展阶段,林区木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为大兴安岭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总体要求,确定了“抓工业调整,扩大企业自主权,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迅速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思路,借鉴农村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改革经验,尝试林业生产责任制。在林业局推行定产量、定质量、定人员、定设备、定费用、包成本的做法。进入80年代,提出了“坚持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生产和林产工业为中心,搞好企业整顿,全面推行和完善经济责任制,使林业生产有一个新速度,各项生产有一个新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林管局从企业内部经营承包、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等方面对旧体制实施改革。实施了“以林为主、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改革开放、兴边富民”战略,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迅速崛起。到90年代初,大兴安岭已经成为森林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设施齐全、社会功能完善的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1970年,全区木材产量为105.6万立方米,到1989年达到历史最高点,木材产量657.3万立方米。全区经济总量由1970年的1.2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22.3亿元。林区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换,非国有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逐步形成了以森工采运、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为主的产业格局。

  (三) 衰退期(1994-1998年)。1994年到1998年是大兴安岭区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和1987年“五六”特大森林火灾的后续影响,林区经济社会步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为摆脱“两危”困境,我区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曾先后提出了“主体(林业)挺进,两翼(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齐飞”、“再次创业、加快发展”、“大力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重点开发林木、土地、矿藏、山野四大资源,形成四大新兴产业体系”等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两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的林区经济转变。但是受当时思想观念、经营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没有走出“独木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1994年至1998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低速徘徊,以消耗林业资源为代价的林业经济走到了辉煌尽头。

  (四) 转型期(1998年至今)。随着1998年天保工程在我区试点,林区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开始全面进入转型期。地委、行署适时提出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到“十五”期末,在木材产量调减拉动GDP下降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我区经济仍然保持了年均6.3%的增速,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进入“十一五”以来,地委、行署进一步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加强了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林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生态保护、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同步发展的可喜局面。到2008年,全区经济总量比1998年增加了37亿元。

  三、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成果丰硕

  开发建设4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三大主题,立足优势上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经济发展增速持续加快,到2008年,全区GDP增速已达12.1%,创“两危”时期以来最好水平,林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大发展、大崛起、大振兴的强劲势头。

  (一)生态建设成为林区发展新方向。经过45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大兴安岭地区不但完成了历史性的开发,而且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区把强化生态建设、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制度,逐步减少木材采伐量,严厉打击滥砍盗伐、偷拉私运木材行为。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对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实行全方位保护。目前,全区已建立保护区面积达112.1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3.42%。启动并实施了“以煤代木”工程,年可节约林木资源99.6万立方米。全面推行了殡葬改革,年可减少木材消耗9200立方米,结束了我区开发建设以来40多年的土葬历史。进行了专项禁采攻坚行动,遏制了采金对嫩江源头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两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经济发展实现重大飞跃。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开发建设初期的8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97013万元。人均GDP冲破万元线,2008年末已达13162元,比开发建设初期(1965年)的184元增加了12978元。财政收入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2008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4%,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财政综合调控林区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完成22.6亿元,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一是农业基础地位逐渐稳固。开发建设初期,由于物质条件和运输的限制,林区职工粮食和蔬菜严重不足,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林区政府组织职工建立农场、生产队,组织机关、企业和学校养猪种地,改善生活条件。经过45年的开发建设,我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稳固,到2008年全区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亿元;粮食产量29.4万吨,比1964年增加了28.8万吨。二是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开发建设以来,全区主要产品产量迅速提高,工业产品种类大幅增加。仅以原煤和家具为例,2008年全区原煤产量339万吨,比1971年开始生产原煤时的年产量增加了338.6万吨;家具113.8千件,比1972年开始生产家具时的年产量增加了110.8千件。卫生筷子、地板块、精制茶等工业产品迅速增加,矿泉水、饮料、蓝莓系列加工产品等各类新型工业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结构调整、产品研发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优化升级,全区规上工业经济逐渐复苏,为林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08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增长32.5%,增速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三是接续产业发展迅猛。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独木支撑”产业发展格局,近三年来,全区接续产业强势推进。林区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林产工业布局及项目整合取得突破,特色养殖、北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矿产开发业成为全区财政税收重要增长源。2008年,全区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2%。

  3.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开发建设以来,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林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个森林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设施齐全、社会功能完善的国有林区逐渐形成。1998年后,随着“天保”工程和享受“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我区抢抓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筹措建设资金,1999-2008年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3亿元。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投资成效明显显现。加漠公路和塔呼公路建成通车,漠河机场创造了我国首家在寒地连续冻土带上建设民用机场的奇迹。漠河县至北极村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北极村结束了五十多年不通国电的历史。全面启动了工业园区建设,落实入园项目20个,到位资金8.45亿元,11个项目进入生产或试生产阶段。全区交通、电力等经济发展瓶颈不断得以缓解,林区经济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4.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开发建设以来,林区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我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8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463万元。如今的大兴安岭,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商场不断涌现,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山城人民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静谧安逸、休闲时尚的现代生活。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林区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政府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出台了“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政策,改善了投资环境。2008年,全区签约项目33个,签约额4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3亿元。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贸往来,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1742万美元。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收入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林业企业教师工资与地方教师执行了同一工资标准,发放了离退休人员生活补助,兑现了公务员“阳光工资”,启动了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家庭致富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4年的106元增加到2008年的4611元,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到2008年末达到17857元,比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翻了近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27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5521元。

  2.生活质量极大改善。人们吃、穿、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饱穿暖不再成为主要生活目标,电视、洗衣机不再是生活奢侈品,电脑、移动电话进入寻常人家,家用汽车开始走进人民生活。2008年末,全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110台,家用电脑43台,移动电话166部,家用汽车2辆。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87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实践,我区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末,全区养老保险金发放额达到5.8亿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60元提高到195元,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6090.8万元,城镇和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成立了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围绕接续产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需求,增设了专业。建立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较为完整的、具有林区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2008年,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5%。

  2.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活跃。文化领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林区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经济转型等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三年来,大兴安岭对外宣传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兴安岭日报》版面内容日趋丰富,电视栏目不断增多,地区广播已增开到12档。全区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器乐表演、舞蹈、版画作品相继获得国家省级大奖,桦树皮工艺品荣获了世界手工艺大会银奖。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被省委、省政府定为第十九届“哈洽会”迎宾乐队,“北极光节”、“冰雪汽车拉力赛”成功举办,大兴安岭形象宣传语、风光片和“兴安十大名片”登录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大兴安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一批体育场馆建成使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林区冰上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果丰硕。仅2008年,我区就获得各类赛事金牌26枚,银牌17枚,铜牌29枚。

  3.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了覆盖各乡、镇、林场的卫生医疗保健体系,全区共有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卫生医疗等各类卫生机构396个,床位3076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20人,注册护士1273人,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大兴安岭行署统计局)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