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六十年沧桑煤城巨变
2009-09-10 17:28:27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一、基本情况

  双鸭山于1956年5月25日建市,是肃慎民族和挹娄文化的发祥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富集,是黑龙江省唯一兼有大矿藏、大粮仓、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等特色资源的城市,被誉为“挹娄古都,满源故乡,煤电之城,北国粮仓”。

  地理位置。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脉北部的安邦河畔,地理坐标为东经130°54′至131°46′,北纬46°20′至46°46′之间。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比金市相望,南与虎林市、密山市、七台河市、勃利县相连,西与佳木斯市、桦南县毗邻,北与桦川县、富锦市、同江市、抚远县接壤。双鸭山市地处中高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地势地貌。双鸭山市的整体地貌属于半山区,西南高,东北低,南部是绵延起伏的完达山脉,多山岭纵横期间;北部是三江平原,许多河流流经于此。辖区土地中林地8632平方公里,占38.3%;水域面积946平方公里,占4.2%;可耕地面积7181平方公里,占31.9%。

  行政区划。双鸭山市现辖集贤、宝清、友谊、饶河4个县和尖山、岭东、四方台、宝山4个区,共有40个乡镇、482个行政村;辖区内有11个国有煤矿、12个国营农场,总面积2203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558.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50.5万,市区人口50.1万。市区距省会哈尔滨市430公里,距佳木斯航空港80公里。

  自然资源。双鸭山市是一座以煤炭、电力、钢铁、粮食为主的资源型、综合性、区域性城市。大自然孕育了双鸭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双鸭山市煤炭储量丰富,全市煤碳探明储量117亿吨,居全省首位,精查储量25亿吨,年开采优质原煤2100多万吨,且煤炭资源勘探程度高,储量大,煤层贮存稳定,极具开发价值。属低磷、低硫、中低灰分、高发热量的优质炼焦配煤和优质动力用煤。双鸭山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其它资源有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铁矿以及黄金、石墨、白钨、大理石、石灰石等;以松、桦、杨等天然林为主的森林面积8632平方公里,活立木储量1150万立方米。草原植被以大小叶樟、五花草等为主,为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牧场。45万亩七星河苇塘,是黑龙江省三大芦苇基地。山参、刺五加、山葡萄、弥猴桃等野生植物和中草药十分丰富。双鸭山的国家一类客货口岸-饶河口岸,年过镜人数可达50万人次,过货能力100万吨。

  旅游资源。双鸭山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古树参天、风光秀丽的北秀公园、东湖公园、青山旅游区;有闻名全国的黑龙江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喀尔喀玄武岩石林地质公园、七星河湿地、珍宝岛、蛤蟆通水库、大顶子山、雁窝岛、东北抗联遗址七星峰、汉魏时期遗址凤林古城等;有新近考古发现的距今约2000年的凤林古城,还有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人村落。2009年年底前将开通哈尔滨─双鸭山─饶河(中国)─波克罗夫卡(俄罗斯)─比金─哈巴罗夫斯克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这里风情各异,景物清新,即可登高畅怀,又可觅踪寻古,令人神思遐想,流连忘返。

  二、六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

  五十三年来,全市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三化一城”和“五大特色经济区”建设,促进了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和跨越式发展。

  (一)国民经济较快发展。五十三年来,我市经济呈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城市综合实力在全省一年位次前移一位,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梯队为近期赶超目标,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地区经济呈现出高质量、高增长的发展态势。1956年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75亿元,而到了1978年达到了4.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双鸭山经济更显强劲发展活力,到2008年,双鸭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60.1亿元,是1956年的65倍,年均增速达到8.3%。1956年,双鸭山市人均GDP为222元,2006年底双鸭山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万元大关,2008年双鸭山市人均GDP达到17285元,是1956年的61.8倍,年均增长8.2%。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建市初期,农业在双鸭山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3%。而今天,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1.5%、42.9%、25.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优化升级过程,并将逐步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迈进。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市农业在一系列体制制度的变迁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市已由建市初期的仅有1万多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2630人,播种面积不足16万亩,农业总产值477万元,粮豆薯总产量仅有1万多吨;发展为现拥有50多万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23.8万人,播种面积600万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0.2亿元,粮食生产能力超百万吨的农业大市。五十多年来,我市农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无足轻重发展成为今天重要的基础产业,为壮大我市地方经济,提高城市整体实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市政府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种养方式向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高效环保作业转变为发展方向,通过项目带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步伐,取得初步成效。

  2008年,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1600台、脱粒机3853台、种籽精选机26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748台,饲料粉碎机638台、运输机械8084台、排灌动力机械4122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91台,全市机耕面积573万亩、机播面积579万亩、机收面积3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8万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6.9%。

  (三)工业总量迅速扩大。工业总量增长较快。1956年,双鸭山市工业总产值仅有0.6亿。到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07.1亿元,年均增长12.0%。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市煤炭、电力、煤化工、钢铁、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六大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煤炭产业:双鸭山因煤而兴,煤炭储量占全省比重近50%,居全省首位。建市53年来,双鸭山为国家建设提供了3亿多吨煤炭,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我市煤炭产业的主力军双矿集团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煤炭产量超过千万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2008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146万吨,煤炭产业已成为双鸭山的支柱产业。

  电力产业:依托煤炭资源,双鸭山的电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双鸭山市主要有国电双鸭山发电厂和大唐双鸭山热电厂。国电双鸭山发电厂,1984年开始筹建,一期工程为2台20万千瓦国产机组,二期工程为2台21.5万千瓦前苏联进口机组,是国家“七五”至“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国电双鸭山发电厂又新增2台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大唐热电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与双鸭山市华光热电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18亿元,总装机容量一期工程为2台20万千瓦机组。承担着双鸭山市规划工业区境内75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面积。2008年全市实现电力装机总量251.3万千瓦,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电源基地之一。

  煤化工产业:“十五”期间,在我国煤化工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我市在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等方面加大了项目开发和建设力度,以煤转焦为切入点,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焦化厂及下游产品开发项目。“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继续拉长产业链条,延伸煤-焦化-焦油深加工、褐煤-气化-甲醇-下游产品、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的核心区建设。2008年,全市焦炭产能320万吨,占全省比重达到28.2%,已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钢铁产业:双鸭山,拥有着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铁矿,钢铁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具备打造钢铁产业重点区的基础。2008年,我市钢铁产能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5.4%。建龙集团作为我市的龙头企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大生产经营组织与工程建设力度,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4.61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9.3%;实现利润7.31亿元,同比增长1.0倍;上缴税金3.45亿元,同比增长63.5%。如今我市钢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抢抓我省整合钢铁产业的重大契机,在提升我市钢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强力支持建龙集团整合省内钢铁企业,全力推进我市钢铁产业重点区建设。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双鸭山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有较强的基础,有的农产品加工业,走在全省的前列。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4户,年加工转化能力达500多万吨。我市正朝着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迈进。

  建材产业:近年来,双鸭山市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大力扶持和发展建材业,促使建材业发展迅猛,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4户,实现产值3.6亿元。建材产业已成为我市重点工业支柱产业之一,拉动我市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四)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56-2008年的五十三年中,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98.5亿元,平均每年投资11.3亿元。其中,投资额实现最多的一年为2008年,全市完成投资额120.3亿元,最低的一年为1966年,完成投资额0.1亿元。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1956年的601.5倍,年均增长13.1%。

  目前,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已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2008年,全市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达到6402万元,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投资63984万元,用于建筑业的投资19273万元,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投资121531万元,用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的投资11263万元,用于教育的投资4214万元,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73775万元,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资4228万元,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11942万元。以上几方面的投资占全年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6.3%。

  (五)内贸市场繁荣活跃。建市以来,双鸭山市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经营业不断创新。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是1956年的96.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9.2%。市场结构不断优化,2008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9.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1978年的91.8%降为82.4%;餐饮业所占比重则由4.2%上升为14.3%。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1%上升到2008年的7.2%,总量由0.2亿元增加至18.8亿元。

  与此同时,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流通方式不断创新,一大批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平价商场、专卖店、便利店、快餐店、超级市场应时而生,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电视直销、入户推销、赊销、拍卖、典当、邮购、网上交易、多角化经营等具有现代气息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从而改变了单一百货商店柜台式销售的落后局面,营销水平空前提高。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就业发展稳定有序。1956年,全市总人口33.76万人,就业人员8.15万人、在岗职工人数3.11万人;至2008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50.46万人,就业人员53.66万人、在岗职工人数12.77万人,分别是1956年的4.5倍、6.6倍和4.1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92%、3.69%和2.75%。

  教育事业步入快车道。200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所,在校生207975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2933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含中技学校),在校生11365人;普通初中102所,在校生59218人;小学175所,在校生87737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08年,全市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9386.1万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0.36%。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4个,完成科技计划项目90项,高新技术企业41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达到46.3亿元。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2008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量达到28.75万册。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 9个,其中艺术馆(群艺馆)1个,文化馆8个。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人口的死亡率8.57‰,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92岁、全市各类卫生机构782个,卫生机构床位6977张,各类卫生人员9615人。各类医院95所,医院病床6028张。

  (七)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44元和4858元,分别是1956年的631.4倍和202.4倍,年均增幅达到13.5%和9.4%。

  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改变了以往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改革开放前,人民考虑的是温饱问题,现在人们已经更多的目光放到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方面。2008年,城、乡居民支出中用于吃和穿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9.9%和15.2%,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大幅下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近2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以拥有“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为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拥有“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摩托车)为荣;如今,电脑、摄像机、家庭影院等高档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03台、电冰箱57台、洗衣机80台、家用电脑13台、移动电话93部。

  回顾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刚刚召开的市委九届四十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全力推进五大特色经济区建设(黑龙江煤电化基地核心区、钢铁产业重点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俄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北大荒风光旅游区)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征程,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当前,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拼搏创新,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为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双鸭山,提前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双鸭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