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绥化市经济发展光辉六十年
2009-09-10 17:28:27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与松嫩平原衔接处,属于平原特征。幅员面积34964.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56.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总人口577.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9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49.7万人,乡村人口419.2万人。现辖2个区和6个县(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3个县级市(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

  建国六十年以来,根据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部署,我市也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市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工业、投资、外贸都呈现出了喜人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52年我市生产总值仅为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6亿元,第二产业0.4亿元,第三产业0.6亿元。1977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亿元。200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2.5亿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是1952年的27.8倍,年均增长6.1%。2008年我市经济总量占全省6.4%,在全省列第四位,仅次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

  分阶段看,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952-1978年从4.6亿元增长到14.2亿元,年均增长2.8%,1978-1988年,从14.2亿元增长到40.3亿元,年均增长7.2%;1988-1998年从40.3亿元增长到173.6亿元,年均增长10.3%;1998-2008年从173.6亿元增长到534.2亿元,年均增长9.9%。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人均GDP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我市人均GDP为203元, 2007年达到7999元,按可比价格约是1952年的10.4倍,年均增长4.3%。

  2.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56年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按可比价格,1952-1978年年均增长2.8%,1978-1987年年均增长7.2%;1988-1997年年均增长10.3%;1998-2007年年均增长9.9%。特别是近五年即2003-2008年,GDP增幅一直在高位运行,分别增长了11%、10.5%、11.7%、11.5%、14.9%。

  3.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要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降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发展壮大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952年为80.4:9:12,1977年为59.9:21.4:18.7,1987年为51.5:21.9:26.6,1997年为39:21.1:39.9, 2008年为33.5:24.8:41.7。56年间第一产业由1952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33.5%,下降了46.9%;第二产业由1977年的9%上升到2008年的24.8%,上升了15.8%;第三产业由1952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41.7%上升了29.7%。

  4.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源泉,财政收入能否与经济同步增长也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三十年来我市财政收入高速发展,而且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所占GDP比重逐年提高。1952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0.1亿元,1977我市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2008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5.9亿元,年均增长9.5%,超过同期GDP增速5.2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2000年占GDP比重3.3%左右,2008年达到2.9%。

  二、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市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回顾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市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1号”文件,在强农、惠农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方针指引下,农村各业协调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32.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49.7亿元是1952年的15.9倍,林业产值3.5亿元是1952年的240倍,牧业产值145.6亿元是1952年的132.4倍,渔业产值8.5亿元是1952年的303.6倍。200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其中农牧业增加值73亿元。

  1.粮食产量及粮食单产屡创新高,为提高农民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1952年我市粮食产量为213万吨, 1987年达到345.5万吨水平;1997年粮食产量731.7万吨,2008年达到1082.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2008年产量分别达到730.6万吨、78.5万吨和221.5万吨,分别是1952年5.3倍、2.8倍和46.1倍。

  我市的粮食产量逐年扩大,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的逐年提高。第一阶段,1983年我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责任心,在田间实行精耕细作,使粮食单产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我市的播种面积为126.9万公顷(1903.7万亩),粮食总产量179.9万吨,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单产达到305斤/亩、280斤/亩、145斤/亩、266斤/亩;实行联产承包后的1984年,播种面积115.4万公顷(1731.6万亩),粮食总产量334.8万吨,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单产达到576斤/亩、489斤/亩、254斤/亩、348斤/亩;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相比分别增长了88.9%、74.6%、75.1%、30.8%。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单产增加了四分之三,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多产粮食约130万吨。第二阶段,国家和省、市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我市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进步,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逐年增强。2008年我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6.2万公顷,产量达到1082.7万吨。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单产达到1043斤/亩、931斤/亩、203斤/亩、534斤/亩。与1984年相比水稻、玉米、薯类单产分别增加了81.1%、90.4%、53.4%.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要产量,使我市的农业再登新台阶。第三,通过调整粮食种植比例,提高高产品种,适当降低低产品种比例。通过以上三项措施,与1984年相比我市增加粮食产能约500万吨。

  2.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我市的绿色食品从无到有,近年来发展迅速。庆安还成功举办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绥化被国家首家授予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我市的绿色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000万亩。成为全国著名的寒地黑土之乡,绿色产品之乡。

  3.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量不断增加。我市畜牧业产值1952年只有只有1.1亿元,到2008年达到了145.6亿元,增长了近132倍,年均增长9.1%。其中,1952-1977年从1.1亿元增长到1.4亿元,增长0.3倍;1977-1987年从1.4亿元增长到6亿元,增长3.3倍;1987-1997年从6亿元增长到87亿元,增长13.5倍;1997-2007年从87亿元增长到120.3亿元,增长38.3。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改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从而带动了畜产品的结构调整。在猪牛羊肉类产量中,猪肉的比重由1977的85%下降到2007年70%;牛、羊肉的比重分别由1977的1.5%上升到2007年的13%。人们对牛奶和禽蛋等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牛奶和禽蛋的产量分别为69.3万吨和28.9万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约30倍和10倍;人均牛奶和禽蛋产量分别为120.3公斤和50.1公斤,比1978年增长26倍和9倍。

  在这些年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中,安达市和肇东市抓住了发展机会,成为全省的牧业强县。2008年安达市和肇东市的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了14万头和12.8万头,在全省县级市中排到第二位和第四位,年产鲜奶36.2万吨和23.2万吨。

  三、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多年来全体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思路已经成为全市的共识,合力推进工业提速增效。

  1.总量和速度同步提升。我市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5.1亿元。56年净增104.7亿元,年均增加1.9亿元。总量扩张相应带动了速度提升。1952-1977年从0.4亿元增长到2.3亿元,年均增长7.2%;1977-1987年从2.3亿元增长到5.4亿元,年均增长8.9%;1987-1997年从5.4亿元增长到21.6亿元,年均增长14.9%;1997-2007年从21.6亿元增长到49.2亿元,年均增长8.6%。特别是近五年,2002-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了17%,是飞速发展的五年。

  2.效益越来越好。在工业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增加值、利税同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1952年我市利税总额不足百万元,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4.5亿元,是1952年的400倍。

  3.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壮大。从1990年我市第一家合资企业落户开始,我市独资、合资企业蓬勃发展。1990年,我市只有二家合资企业,实现产值1442万元,增加值598万元。2007我市现已经有中外独资、合资企业11家,年实现产值21.2亿元,增加值8.5亿元,税金900万元。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50倍、140倍。

  4.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形成了以食品产业为主导,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为四个主要主柱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一批对经济有支撑作用的一批骨干企业。肇东中粮、青冈龙凤、绥化大众等骨干企业产销两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牵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我市主要工业品产量与1977年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2年这些产品基本都没有生产)。2008年我市食用植物油产量1.5万吨,与1977年基本持平;乳制品产量15.4万吨,是1977年的70倍;啤酒产量7万吨,是1977年的35倍;水泥产量73.7万吨,是1977年的10倍;2008年我市共发电3.7亿度,是1977年的6倍。

  5.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到33户,民营科技企业172户。部分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20个,已有磷酸单酯淀粉、初乳素等11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03年的3.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4.4%是建市以来最好的时期。

  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1952年的0.05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93.3亿元,增长了1865倍,年均增速达14.3%,高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非常明显。三十年间全市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合作等经济类型迅速发展,比重逐年扩大,受此影响,全市投资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主体呈现单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非国有经济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占据全市投资的三分之二,成为投资最活跃的要素。1978-1981年全市完成的投资基本为国有经济投资,从1982年起非国有经济投资逐渐发展,在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市非国有经济投资取得长足发展, 1982-2007年我市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额逐年上升,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1982的3.9%上升为2007年的60.6%;这期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重逐年下降,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96.1%下降为2008年的39.4%。2008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8.7亿元,近五年来,在投资拉动下,一批骨干企业相继投产,肇东伊利30万吨液态奶、中粮15万吨酒精扩产、安达贝因美10万吨配方奶粉、海伦3亿只淀粉降解环保餐具等59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

  我市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8年末全市已有开发企业65家,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96.1万平方米。2008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22%。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在加快我市城市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增强了城市的载体功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三十年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1979年的几十万元上升到2007年亿元以上。2008年,我市新增城市公路里程10.9公里,新增城市排水管路5.4公里,新建一级公路366公里,二级公路256.6公里,改建公路1445.6公里。路桥建设快速发展,构筑城市现代化交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城市中心区路网更加畅通、快捷,形成了现代化交通网络新格局。建成了一批标志城市特色的大型景观区,改善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城市景观建设日新月异。

  五、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回升

  1977年,我市各项存款9.9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3146万元;各项贷款9.9亿元。我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逐年递增,2007年各项存款余额到313.9亿元,是1977年的31倍,年均增长12.2%; 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69.7亿元,是1977年的27.2倍,年均增长11.6%。

  六、对外经贸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市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对外经贸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年我市进出口总额2364万美元,2007年我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470.8万美元,是2000年的1.9倍。我市的2007年出口额约为2.4亿人民币,约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1.7%。

  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发展也非常迅速。2000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为1300万美元,2007年达到3130万美元。2007年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3.3%。

  七、社会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为1.6亿元,、1977年上升到8.3亿元,2008年达到186亿元,增长了115倍,年均增长8.9%。

  六十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消费品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以上实现零售总额5.2亿元,占零售总额的62.7%;县以下零售定额3.1亿元,占零售总额的37.3%。2008年县以上实现零售总额136.2亿元,占零售总额的73.7%,与1977年相比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0.8%;县以下实现零售总额49.8亿元,占零售总额的26.3%,与1977年相比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8.9%。

  八、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六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人民各项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2年的7483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87元,年均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3793元增加到2008年的7109元,年均增长11%。

  (1)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增速创近几年新高。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据2008年城镇居民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元,比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元,增加3587元,同比增长98.2%,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2)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4187.6元,比2000年增加2089.3元,同比增长99.6%,占可支配收入68.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个5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性调资的拉动。国家政策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增资和补发资金足额到位;其次,机关、事业单位兑现了奖励工资,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三是国有企业转制扭亏工作进展顺利,部分企业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还兑现了奖金。这一系列增资措施的落实到位,使居民工薪收入稳步增长。

  由于居民择业观念的转变,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第二职业收入、零星劳动收入正在逐渐增多,使工薪收入呈现多元化。

  (3)经营性收入增长迅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居民收入已出现多元化的格局,个体经济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1021.7元,比2000年增加了460.9元,增长82.2%,占可支配收入16.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3.1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原因:一是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增加,拉动了我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增长;二是个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对月营业收入达不到一定数额的限下私营个体户及餐饮业主实行免除国税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市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为提高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机遇和宽松环境。

  (4)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占转移性收入的59.6%),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保证了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据调查,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453.6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34.6%,占可支配收入7.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3个百分点。

  2.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我市农民收入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缓慢增长后,至2004年起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增速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并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速又进一步提高。195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8元,1977年,我市农民纯收入也只有82元;到了1987年达到了人均400元;1997年达到2343.4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765.4元。2008年与1958年相比增长54.3倍,年均增长8.4%。农民收入的增加,使我市在改善民生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绥化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