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油城六十年辉煌新跨越
2009-09-10 17:28:27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大庆建市时间短,只有三十年时间,与深圳市同龄,但这三十年,却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庆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团结拼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跨越。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累计生产原油19.9亿吨,占全国同期陆地原油产量的40%以上,累计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7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每100元就有1元钱来自大庆。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庆还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宝贵财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内陆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一、基本概况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北纬45°46′至46°55′,东经124°19′至125°12′之间,东南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150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1959年9月25日,新中国建国10周年大庆前夕,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遂以“大庆”命名油田。大庆市始称安达市,1979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总人口277.2万,其中市区人口130.7万。现辖5个区(萨尔图区、红岗区、让胡路区、龙凤区、大同区)和4个县(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庆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220.4亿元,是1978年的68.4倍,按可比价计算翻了3.23番。分段观察,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 1978年,全市经济总量只有32.5亿元,直到1987年才突破百亿元,用了九年时间。又经过十三年,到了2000年,跃过千亿元大关,达到1029.3亿元,2008年又闯过2000亿元大关。从“十五”末期开始,GDP以每年200多亿元的规模不断壮大。2004-2008年,增长速度连续五年均超过10%,成为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人均GDP居全国前列。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1978年的1790元、1993年的1.2万元、2000年的4.1万元、2006年的6.0万元,跃升到2008年的8.1万元,年均增长6.3%,翻了2.63番。按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折算为1.16万美元,达到了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居东北三省首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倍,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六位。

  (二)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经济构成不断优化。大庆地域辽阔,石油、草原和土地资源丰富,发展农牧业和工业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产业比重继续优化。与1978年相比,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8:88.8:2.4调整为2000年的1.8:89.7:8.5,到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3.1:85.1:11.8,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突出,第三产业得到强化。经济结构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作为全国陆上最大的油田,为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状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非油经济大幅提升。大庆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石油经济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资源的逐渐递减和不可再生性,非油经济逐渐担负起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任。1978年,非油经济总量仅为5.8亿元, 2008年非油经济总量达到772.4亿元,是1978年的133倍,非油经济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39.2%,提高了21.2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三十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快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经济。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8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几乎为零上升到2008年的17.4%;从业人员达到74.4万人。截至2008年底,全市个体和私营企业分别达23.7万户和3万户,实现增加值分别达176.3亿元和210.3亿元,从业人员分别达38.8万人和35.5万人。

  (三)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新时期。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扭转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农、林、牧、渔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应紧缺变成了供应充足,为我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末,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16.6%。粮、经、饲结构由1978年的80:18:2调整为2008年的60:23:17,经济作物已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2008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7.7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6.85倍;农村用电量达到2.9亿千瓦时,增长3.3倍;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25.5万吨,增长3.5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8万公顷,增长4.6倍。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从1980年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由52.1万吨增加到336.6万吨,增长5.5倍。相应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80年的262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1222.8公斤,增长366.7%。肉类总产量由2.8吨增加到21.8万吨,增长6.8倍;人均拥有量由28斤增加到158.1斤,增长4.6倍。大牲畜存栏达到62.5万头,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增长159.3%;生猪存栏达102.3万头,增长125.3%;羊存栏94.1万头,增长126.7%。由于全市农转牧战略的实施和乳制品加工业的强力带动,奶牛生产发展更快。到2008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36.9万头,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42.7倍,平均每年增长13.9%。牛奶产量113.5万吨,比1980年增长74.7倍,平均每年增长16%。2008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0.9%和50.7%,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凸显支柱优势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构建具有大庆特色的工业体系。

  工业总量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前,全市工业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10.5万人。2008年,工业企业发展到了3411家,从业人员37.1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839亿元,是1978年的35.4倍。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与1978年相比,原油产量略下降,累计生产原油19.91亿吨,天然气969.21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由519.1万吨增加到1189.9万吨,增长1.3倍;发电量由27.99亿千瓦小时增加到93.56亿千瓦小时,增长2.34倍;汽油产量由82.8万吨增加到290.6万吨,增长2.5倍;塑料制品产量由123吨增加到5.8万吨,增长468.4倍。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全市工业经济产业单一、产品单调,油经济占到88.7%,轻工业几乎一片空白。而如今,工业经济涉及35个中类行业、154个小类行业,地方工业进入了全面提升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接续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给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6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73家,有1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10亿元,其中大庆油田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多次跻身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强,大庆油田公司更是连续八年蝉联纳税百强排行榜榜首。昔日关外荒凉贫寒地,如今现代石油工业新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发电、伊利等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集团深深扎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商品经济迅速的发展,带动了消费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买方市场转变,第三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是1978年的328倍,年均增长16.7%,翻了6.7番。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4%提升至2008年的11.8%。房地产业逐步壮大。2008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78.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41.2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额71.6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48.8倍、48.2倍和118.3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金融、房地产、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5亿元,是1978年的77.4倍。旅游市场日趋成熟。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40万人次,是2000年的3.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4.1亿元,年均增长21.2%。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纪念馆为国家4A级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奈湿地为国家3A级景区。全市星级宾馆达到22家,其中四星级6家,三星级9家。

  (六)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三十年来,我市不断深化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监控力度,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支援国家建设的同时,也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32.4亿元,是1984年的157倍多。2008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位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1984年只有0.29%,2008年达到6%。1978-2008年,大庆累计上缴财政4236.7亿元。其中,1990年到2008年累计上缴中央财政2890.4亿元,上缴省财政835.2亿元。

  金融信贷快速发展。20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02.1亿元,比1978年增加1199.3亿元,增长445倍。其中,企业存款284.9亿元,比1978年增加284亿元,增长284倍;财政存款4亿元,比1978年增加3.9亿元,增长27倍;储蓄存款733.1亿元,比1978年增加732.7亿元,增长1833倍。各项贷款余额249.2亿元,比1978年增加246.4亿元,增长89倍。其中,工业贷款21.3亿元,比1978年增加20.9亿元,增长49倍;商业贷款53.5亿元,比1978年增加52.8亿元,增长72倍;农业贷款亿17.3亿元,比1978年增加17.1亿元,增长97倍。

  (七)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发展后劲逐步增强。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庆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有46项,开工39项,开工率84.8%,已完工13项,完成投资112亿元,开工面积25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9亿元,是1978年的103.8倍。其中1994年全市固定资产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998年超过200亿元,2005年超过300亿元,2007年超过400亿元,2008年跨过600亿元。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实施了一系列以工业能源、农村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仅2000年以来,工业方面,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406.9亿元,12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了炼化公司30万吨/年聚丙烯、50万吨/年DCC催化裂解联合装置工程、哈药集团三精蓝瓶、日月星蛋白饮料、碧港淀粉、元丰轮胎等一批重点项目;节能减排方面,大庆华能新华发电公司“大代小”1*330MW技改工程、石化总厂化工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龙江风电等新建和扩建工程顺利竣工,炼化公司林源炼油生产线、龙凤热电厂和新华电厂小型发电机组等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被淘汰;农业方面,完成了抗旱保收田、玉米膜下滴灌、高标准农业示范田等项目建设;三产方面,大商集团、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国美电器等知名品牌落户大庆。大庆石油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等一批高校迁址大庆,万宝装饰材料大市场、昆仑家电市场、祥阁汽车城等相继开业,北国之春梦幻城、萨尔图机场、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重大三产项目顺利实施,石油文化游、湿地保护与开发、冰雪等旅游项目日渐升温。

  (八)利用外资成果丰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入世之后,我们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坚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8年的5158.8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2亿美元,增长了14.9倍。其中,出口5.2亿美元,进口3.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282倍和9倍。经济外向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8年的0.7%提高到2008年的2.56%。目前,与大庆直接开展贸易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87个。

  利用外资日益扩大。1987年,第一家合资企业-黑龙江庆运塑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8年,全市外资企业总数达到73家,从业人员9110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10.14亿元人民币。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1987年的25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1698万美元,增长了468倍。英国安博瑞能源有限公司、韩国SK Gas株式会社、美国合隆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项目相继落户大庆。从1987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引进项目426个,总投资15.4亿美元,合同外资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

  (九)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历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建设政策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开工39项,竣工13项。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奔腾立交桥、滨洲线平改立、肇源松花江大桥及飞机场的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穿境而过的两条铁路(滨洲、让通)、一条国道(G015国道)、一条高速公路(哈大高速)把大庆和省内各大城市紧紧相连。2008年,全市公路客运量达到840万人次,货运量2640万吨,分别是1985年的2.5倍和2.26倍。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传输为主,设备技术先进的电信网。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7.1亿元,是1993年的12.9倍;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1.8万户,是1993年的9.5倍,移动电话由1993年的2191部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228.9万部,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了37.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含小灵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33.4部/百人、83.2部/百人。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三十年来,特别是从1999年大庆二次创业开始,标志着大庆由矿区城市向现代都市跨越。1978-1999年,全市城镇人口由52.5万人增加到108.4万人,非农人口占比由28.7%上升到44.1%。2000-2008年,城镇人口由113.8万人增加到136.8万人,非农人口占比由45.4%上升到49.4%。200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296公顷。目前,全市正构筑以东移北扩为重点,以两大城区为基础,以镇乡、街道为依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网络化都市新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庆全力打造清洁、清净、清水、无视觉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植树造林、生态示范区、黎明河整治和东城水库等十大生态工程,全力打造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带。突出搞好城区绿化美化,建设“油田百里生态长廊”、石化防护林带和环城林网。截至200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0.2%,城市生态园79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平方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6天,优良率高达97.5%。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取得了新的突破,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85%。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2008年就投放1.03亿元,重点支持企业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启动5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加速替代能源建设。2008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38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

  (十)社保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是和谐之本。随着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也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社保体系日趋完善。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51.68万人,比1978年净增5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4%左右。截至2008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1.92万人、51.1万人、50.1万人、40.45万人和19.81万人。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合人数已达9.8万人,参合率为94.8%。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1.5万人享受城乡低保政策。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1978-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3.9元增加到168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1元增加到5548.9元,分别增长52.6倍和61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3元增加到2.7万元,增长1174倍。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住宅、汽车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5.3平方米和25平方米,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3.6万辆,平均每百户拥有45辆。大庆居民消费正进入结构升级加速期,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0年的61.1%、61.2%下降到2008年的33.3%、42%,这表明全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化教育、旅游等现代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生活水平正朝着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十一)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强的同时,大庆市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32.2亿元,是1984年的172倍。在支出结构中,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分别占总支出的18.4%、11.1%、5.8%、3.6%、0.7%。城市低保形成了“十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在已经建立的基本生活、就医、就学、就业、住房、供热物业和法律援助“七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基础上,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低保对象基本生活需求,又逐步将数字电视收费、医疗保险费用补贴、物价调解补贴等项目纳入综合救助体系中,扩展为“十位一体”。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区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145元增加到300元,四县由104元增加到176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也由最初的年人均683元提高到年人均900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电,在全省率先实现硬质路面“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渐向通屯路延伸。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大庆歌剧院、大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245.6万册,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4.63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36%。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圆满成功。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651家,其中医院76家。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共有医疗病床10670张,比1978年增长93.3%;卫生技术人员14385人,比1978年增长158.3%。截止2008年,全市群众文化馆达6个,博物馆7个。2008年,全市体育系统职工人数达到221人,比1978年增长9.5倍,其中专职教练员48人,举办体育比赛活动30次,参加体育比赛活动人数3万人次,2008年共获得世界级体育比赛金牌2枚,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奖牌38枚,大庆运动员曹磊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75公斤级举重冠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今后一个时期,大庆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的总体思路目标,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加快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跃,由生态大市向宜居城市跨跃,由矿区城市向现代都市跨跃,由总体小康城市向全面小康城市跨跃,由发展不够均衡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跨跃,全面开创大庆科学和谐跨跃发展新局面。(大庆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