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北疆沃土谱“三农”华章 老工业基地改造焕发青春
2009-09-27 10:06:5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曲静 王玮 谭迎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几名工人正在巨大的塔身上作业。该项目属国家“上大压小”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二十余亿。本报记者 陈宝林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累计向国家提供原油19.9亿吨,占全国产量的39.1%;提供原木6.8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1/4以上;提供原煤26亿吨,占全国产量的5%。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9000多亿斤,承担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被称为中国的“战略粮仓”。

  黑龙江省以对俄贸易为重点,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229亿美元,比1953年增长375.4倍。 资料提供:黑龙江省统计局 制表:苏晓明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千里荒野成为万亩良田,无际的沙漠上建起“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大油田……

  黑龙江: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变成文明富庶的北大仓;原油、原木、原煤源源不断地开采输送到各地,成为支撑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资源。新中国成立60年,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省份,曾经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突出贡献的黑龙江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伴随着主旋律,在4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黑土地上,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奏响大时代最强音,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北疆沃土谱“三农”华章

  巨变,发生在一望无际的沃野良田。

  从满目荒野的“北大荒”到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我省始终抓住粮食生产这一优势不放,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目前,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00亿斤以上,2008年达到845亿斤,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粮食商品量最大的省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省份。

  2002年以来,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制度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扶持下,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只有115.5亿斤,之后的1966年、1983年、1990年、1994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别登上200亿斤、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和700亿斤的台阶,2008年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商品率达到70%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进入新时期以来,全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主辅换位”战略的实施,有力推进了畜牧大省的建设力度。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推动全省畜牧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畜牧业实现产值813.1亿元,比1949年增长57.4倍,年均增长7.1%。2008年末,全省奶牛存栏221.5万头,肥猪出栏2350万头,分别比1952年增长183.6倍和70.2倍。猪肉、蛋、牛奶产量达182.7万吨、109.3万吨、577.1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72.1倍、59.7倍和383.7倍。

  绿色食品开发步伐加快。2008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2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4839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经叫响了“北奇神”、“北大荒”等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发展了“五常大米”、“嘉荫大豆”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乳品等八大加工产业体系,绿色食品产品销售到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并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工业基地改造焕发青春

  巨变,发生在工厂、企业、车间。

  目前,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正在实施大型铸锻钢技改项目,2009年底达产后企业的生产能力将翻一番。

  “一重”的人说,这个项目不仅对企业强筋壮骨意义重大,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意义重大,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内需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建设国际一流的铸锻钢基地,抢占国际特大型铸锻件市场意义重大,对彻底扭转我国高端大型铸锻件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意义重大,可谓“国宝中的国宝”。

  在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这样令人振奋的“国宝”还有许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黑龙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累计向国家提供原木6.8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1/4以上;提供原煤26亿吨,占全国产量的5%;提供原油19.9亿吨,占全国产量的39.1%。此外还向国家提供占全国产量1/2左右的铁路货车和1/3左右的大重型机械和电站成套设备。这些响当当的数字凝结着黑龙江人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炽热情怀。

  今天,大庆油田再次立下铮铮誓言:高起点立足高科技,为国分忧持续稳产4千万,和谐发展薪火传承向百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庆人把“发展接续产业”这6个大字重重地写在了广袤的松嫩平原。如今,大庆油与非油产业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7∶23调整为2008年的60.8∶39.2。到2010年,大庆非油经济将问鼎半壁江山。

  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困境。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95户,实现总产值由1949年的7.5亿元增加至7338.3亿元。一批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勇争先。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的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54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6.7%。

  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由461万吨增长到8185万吨,增长16.8倍;发电量由1.9亿千瓦小时增加到719.2亿千瓦小时,增长377.5倍;钢由不足1000吨增加到475.1万吨。巨变,发生在工厂企业车间;巨变,发生在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征程中。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巨变,不仅发生在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发生在对外开放的“国界间”。

  翻开世界版图: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临近日本、韩国,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这成为黑龙江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从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和地缘区位优势出发,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达229亿美元,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全省进出口总值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跃升至2008年的19.1%。2008年末,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十个发展到210多个。

  哈飞生产的各款汽车已全系出口到中东、北非、南美、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黑龙江绿色食品遍布全球,玉米、蘑菇、番茄漂洋过海,原木、原油、氯化钾、纸浆、成品油分别由黑龙江口岸运往全国各地。

  开放之风劲吹,招商引资步伐稳健。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实施产业招商、行业招商和品牌招商,富饶黑土地变成招商引资热土,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争相汇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54倍。累计共批准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黑龙江投资52个项目。来黑龙江省投资的外商反映,日益改进的投资环境为黑土地更增魅力,无论从优势资源精深加工、哈大齐工业走廊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还是从对俄经贸战略升级方面看,黑龙江省提供的项目都更具有吸引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空间,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和国外劳务输出、工程总承包项目和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全省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1亿美元。

  陆海空全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巨变促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提质加速。

  9月18日一大早,五常市民乐乡的农民早早就来到了拉五公路交界处,他们盼望多年的拉五公路终于通车了。这就意味着农民不但出行方便了,他们种的五常大米只需1小时20分就可到达省城哈尔滨,进而运到全国各地。农民们终于不再为卖粮难忧心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的公路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目前公路线路里程15.1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4.1%;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到1044公里。全省“OK”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路建设拉动了内需,据测算,三年决战将直接拉动我省GDP增长1260亿元,直接贡献率为3.37%。

  2000年以后,我省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9.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15.5%升至2008年的44.2%。

  随着一大批重点基础项目相继完成,曾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电力、能源、运输、邮电的“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纵横全省的全流通网络逐步形成。2008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563公里,铁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民航航线里程和管道里程达到16.0万公里和985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25.9倍和4.4倍。此外,还开辟了江海联运,开通了黑龙江至我国沿海港口及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航线等。通信状况明显改观。2008年末,全省市内电话用户达到790.5万户,比1949年增长790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快速,1995年也只有13万户,2008年达到1640.8万户。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09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601.1亿元,年均增长15.7%。全省光缆通信网总里程达到22.9万公里。目前,全省形成了空、地、江、海、管联运,邮务类、速递物流类、金融类协调发展,卫星、微波、光缆互补传输的全流通网络。


 

  百姓幸福指数节节蹿升

  巨变,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广大百姓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分别突破万元和4000元大关。

  近年来,我省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职工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508元增长到2008年23046元,增长44.4倍。农民从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中得到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8年的4856元,增长11.2倍。

  收入的提高带动全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额大幅增加。2007年全省居民消费水平为5986元,比1978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10.8%。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2008年,我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3%,比1980年下降20.6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3.0%,比1978年下降28.8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由生存型向温饱型、小康型转变。

  2008年末,全省有859.5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2000年增加391.4万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由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已扩大到城镇居民;2008年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50880万元,比2003年增加2420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1425万人等。

  社会科技事业日益繁荣

  巨变,发生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我省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我省实施教育兴省战略,加大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工作力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等院校由建国初期的5所发展到70所,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49年的4.6人增加到2008年的242.7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强省战略,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第一生产力的效力日益突出。科研机构明显增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科学研究开发机构由1949年的3个发展到2008年的719个,获准专利4574项,成交技术合同1709项等。

  文化事业发展百花齐放。我省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相继落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设施,文化发展内容和形式由单一变得丰富多样。全省艺术表演团体由1950年的16个增加到2008年的84个,2008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6%和98.8%。艺术表演事业展现出新亮点。全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各类奖项多达上百个。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省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医疗卫生条件逐年得到改善。2008年,全省卫生机构达到8747个,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由1949年的2.7张增加到2008年的35.6张,增长12.2倍。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增长,2008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95岁。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阻止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传入。

  如今,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及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龙江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精气神负重奋进。针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科学的规划构想: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3800万龙江人将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