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大农业基地。早在1946年,黑龙江地区在解放战争中充任了后援,源源不断的物资从这里运往前线,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中央东北局召开的财经会上,提出试办“公营农场”。6月,冯仲云主抓此事,在一面坡设点。到1949年,由称作“荣军”的残废军人建起了通北、赵光、宁安、兴凯等多个机械化农场。建国后,王震将军直接参与领导东北公营农场,相继有农建二师、铁道兵、解放团等其他各路人马开到北大荒,建设农场。
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提出发展军垦农场。农垦部长王震提出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的方案。10万转业官兵原是军事建制,保留原部队番号称作“军垦农场”。1958年3月20日,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向地球开战》盛赞人民解放军解甲归田,“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的壮举。复转军人回答了郭沫若诗中希望,徐先国的著名长诗《永不放下枪》写道“英雄解甲重上战场,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6〕欣然上战场的英雄气概激励了许多学生干部向官兵学习。十万转业官兵来到黑龙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垦荒建设,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了垦荒史上的奇迹。1959年,约6万山东支边青年感受时代号召,融入垦荒运动。陆续还有学生独自打着背包,闯北大荒接受时代风潮洗礼。与10万转业官兵同时出发的尚有另一支1500人的小队开赴北大荒。他们是需要改造的右派。在延安被毛泽东称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著名作家丁玲,黄埔军校出身的大作家聂绀弩,延安大诗人艾青,归国华侨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原《人民画报》社副总编漫画家丁聪、著名的历史人物画家尹瘦石,还有吕向全、胡考、黄苗子、李景波、郭允泰、关剑痕、杨角夫妇等文化人都成为北大荒右派垦荒队一员。
这一时期,北大荒题材形成了文艺创作高峰。这批右派文化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垦区文化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使垦区文化起点非常高。这些既是拓荒者又是作家艺术家的人,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叙写同一种北大荒文化。1958年《北大荒文艺》创刊,聂绀弩、林予、丁聪、黄苗子、杨肪、钟涛、林青、王观泉、王忠瑜、肖英俊等参与编辑。从1959年李准的电影《老兵新传》始,北大荒题材一发不可收,散文小说集《荒野里响起号角声》、话剧《雁窝岛》、电影《北大荒人》、散文《冰凌花》、《大豆摇铃的时候》,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北大荒版画《向北大荒进军》、《荒原夜行》、《烧荒》、《第一道脚印》等,聂绀弩著名长诗《北大荒歌》被称作“千古绝唱”。从拓荒者内部生成的北大荒文化在最短时间内将全国目光吸引到黑龙江,他们不断推出作家艺术家,制造轰动,在众人瞩目中形成北大荒流派。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梁南《寸人豆马随笔集》提供了北大荒新流人终极追问的哲学视角,郑加真的北大荒反思作品《北大荒移民录》全方位地透视了北大荒运动,被称作“新中国历史和当代农垦史的缩影”。
与其接续的还有知青文化。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黑龙江由于地处边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大农场大农业的位置,首当其冲地接受了大批知青。10年间,黑龙江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50万人次。带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思想的知青创作了一些歌颂作品,如郭小林“因擅长政治抒情诗而被奉为黑龙江兵团诗坛‘第一小提琴’”。〔7〕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被称作“悲壮的屯垦史诗”,电视剧《雪城》以史诗性的纪实风格再现了知青运动的历史风潮。从黑龙江走出了许多著名的知青作家、文化名人。如张抗抗、梁晓声、陆星儿、韩乃寅、蒋巍、贾宏图、肖复兴、李龙云等知青作家,濮存昕、姜昆、聂卫平、师胜杰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