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塔河县十八站乡兴建村有住户102户, 425人,党员11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科学发展,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村呈现出一派繁荣、稳定和谐的新气象。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557元。
抓学习,强班子,谋求科学发展新思路
村党支部带头学习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摆制约发展的思想根源,找准发展不快的症结。针对新农村环境建设,村支部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党员包片负责制,对村里动迁、改造、环境卫生实行承包。去年村党支部换届后,新的村班子文化素质高,年轻有干劲,班子凝聚力强,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提高了依法治村能力。村党支部按照乡党委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确定了“以小麦、大豆种植为主,农副产业带动为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思路。
抓机遇,强建设,谋求基础建设上层次
兴建村地处偏远,多年来,全村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居民住房砖瓦化率不足5%,不通国电,村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道路泥泞。村党支部抓住加快新农村建设时机,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全村农民用上了国电。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争取资金70余万元,村民自筹3万元,全村通上了国电,结束了建村80多年无电的历史,使村民家中的电器不再成为摆设。二是通村水泥路建设得以实现。修建了3.6公里的通村白色路面,使兴建村成为全区第一个通水泥公路的村。今年又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主街600米。三是农民住上了安居房。启动了“康居工程”,新建标准化砖房62户,改造旧砖房7户,使该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由7%一跃升到88%。同时加大了“六位一体”的活动场所建设,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190平方米、水泥休闲广场800平方米,为村民文化、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
抓调整,强经济、谋求农民增加收入幅度
兴建村有耕地1.3万亩,多年来,村民主要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产业,每年虽有一定增长,但增收幅度不大,产业结构也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要求。为此,这个村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定单农业,扩大了绿色有机大豆种植面积,今年已占到总种植面积的70%,小麦种植面积缩减约20%,同时增加瓜类及蔬菜种植面积100亩。采用科学的耕种技术。从围绕粮食稳定增产,选用优质品种上入手,实施大豆行间覆膜,深松平整土地的方法,引进新大豆、小麦品种在全村范围内试种,通过试种,其品质、产量、效益明显。2008年秋兴建村从外地调运高油大豆良种4万斤,小麦7万斤,今年虽受旱灾、虫灾的影响,仍就取得了好收成。利用农闲进行创收。兴建村周边林下资源丰富,8、9月份是山产品的采摘期,村党支部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组织村民上山采摘蓝莓、亚格达、木耳、蘑菇、猴头、榛子等山产品。每年仅山产品采摘就为村里增收30多万元。同时还积极向外输出劳动力,进一步盘活了村经济,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抓载体,强素质,谋求和谐发展新局面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不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民主管理。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五比”(比庭院、比被褥、比厨房、比厕所、比圈舍)活动中,激发了村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重点治理了村容“五乱”,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请县、乡两级法治工作人员进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法律知识,促使村民遵纪守法,为社会治安稳定奠定基础。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实行村务公开,让农民了解、掌握村务、财务、项目建设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