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日讯 鸡西市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总牵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实行“四项制度”,搭设了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
一是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搭设服务平台。为促进乡村干部切实履行联系、服务群众职责,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乡村联动、统一受理、分类办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根据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和致富需求,把代理事项规范为三类14种服务内容,建立了乡有代理室、村有代理点、组有联络员的“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代理准则、奖惩规定等一整套代理责任制度,并纳入乡村工作目标管理,将代办效果与村干部补贴工资挂钩,与乡(镇)包村干部年终奖金挂钩,凡是群众对代理服务有反映的,相应扣减工资和奖金数额,激励约束乡村干部认真履行联系、服务群众职责。年初以来,全市乡村干部为群众传递致富信息10000余条,代理事项5000余件,已办结4960件,办结率95%以上,为农民协调解决资金1210万元,联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3500余名。
二是实行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制度,搭设致富平台。加大了联合体的规范、发展、创新力度,积极推动联合体由初期的扶贫型、服务型、参股型向项目扶持型、技术帮带型、合股经营型等转变,积极引导联合体向社团化、固定化、法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市委组织部为扶持联合体的发展壮大,从市管党费中拿出100万元,县(市)委组织部从留成党费中拨出10万元,以周转金的形式发放给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联合体,为联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总数已达997个,带动农户22300户,党员担任负责人的占联合体总数的73.3%,实现联合体户人均收入高于本地人均收入950元。
三是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搭设管理平台。采取定原则、不定范围,定目标、不定过程,定岗位、不定人数的“三定三不定”的办法,各村党支部根据本村规模大小、党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文明新风倡导岗、科技示范岗、致富信息岗、政策宣传岗、治安稳定岗、公益事业促进岗5个基本岗位,并制定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通过支部设岗、党员议岗、按需选岗、公示明岗、培训上岗、考核评岗等程序,让符合条件的无职党员上岗履职,从“无职”变“有职”,以“有位”促“有为”。目前,全市已有8500余名农村无职党员上岗履职。同时,建立了定期汇报、群众监督、考核评议等制度。对考核优秀的党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选先优的重要依据;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党员优先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考核不称职的党员予以调整或撤换下岗,确保了活动的实效性,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对179名上岗党员进行了调整。
四是实行“村官述职”制度,搭设激励平台。制发了《关于在全市推行村干部述职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行了“村官”述职制度,即:村干部以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为主要内容,与乡镇党委签定岗位目标承诺书,并且半年一次向村、乡(镇)分别述职,报告履行承诺情况,在村述职时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公开评议,在乡(镇)述职时由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联合评议小组公开评议。市委还规定,把村干部述职考评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奖惩挂钩,努力在农村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通过公开述职、群众评议,让村干部们横向比较,各论短长,形成了管理有力、监督有效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