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七台河
搜 索
七台河学习山西经验:给子孙留遗产 不给后代留遗憾
2009-12-04 09:29:11 来源:东北网  作者:郑晓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4日讯 印象中的山西,除了黄土高坡就是漆黑的窑洞。可当来到山西省朔州市,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半是森林半是城,社区一路一树,一区一景,每一座建筑都如同工艺品般精美……入夜,七里河公园内,喷泉伴随着音乐变换着不同的水花和灯光;古城墙公园以其现代与古韵的完美融合,让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只有20岁的朔州为何如此美丽多姿?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子孙留遗产,不给后代留遗憾。为实现这样的承诺,这座城市发生了历史的嬗变——

  工程建设上精品

  朔州市委、市政府认为,朔州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尽管基础较差,但发展的潜力大,所以建设的标准应该更高;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朔州建成一座大城市,但完全可以把朔州建成一座小而美、小而舒适、小而富裕的城市。为此,他们按照“蓝天白云、白墙红顶、花香草绿”的要求,力争每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都要上档次、上水平,建成绿色工程、精品工程。在设计造型上,不仅要美,而且要新、要绿;不仅要有个体美,而且要体现整体美。近年来,朔州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都是聘请外地实力较强的工程设计单位设计,并做到了城建项目与园林绿化同步规划整体设计。在工程施工中,实行投资主体、项目法人、工程监理和施工企业“四元制衡”体制,做到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质量标准进行建设和验收。

  建设精品工程提升了城市品位,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

  2008年是朔州市建市以来城建工程铺开项目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投资近25亿元。20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同期开工。图书馆设计馆藏图书50万册,将彻底结束朔州没有图书馆的历史;作为收藏、展示、研究、咨询服务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圆形的朔州博物馆如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20层高的新闻大楼拔地而起,诠释朔州地域文化的同时,体现媒体建筑的时代特征,即将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网架结构、平面方型的朔州体育馆已成大观,该项目建成后,朔州市也可以承办省级赛事;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的豪德光彩贸易广场全部建成后,将形成集商品交易、物流派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晋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流集散中心;还有五星级朔州宾馆、朔州火车站站前广场、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服务大厅、朔州师范专科学校、公安技侦大楼……这些重点工程,一个项目,填补一项城市空白;一项工程,补齐一块城市短板。

  朔州人不仅对家乡的历史记忆犹新,而且那份喜悦更是溢于言表。有人说,这哪还是“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68岁、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摄影记者徐栋说:“人们说我人老了,照相的技术也高了。我说,不是我技术高了,是身边的环境真的变好了、变美了,人们的精气神提升了。”说到这儿,他还“哈哈哈”地大笑着。

  朔州市对城市管理尤其重视,认为这是确保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提出“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他们努力做到九个拓展:在城市建设管理重心上由注重建设向建管并重拓展,树立主动超前意识,实行预介管理、全程管理;在视野上从局限于中心区向放眼市区(包括郊区乡镇)拓展,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纳入重点管理对象,实行统筹协调、全方位管理;在范围上由大街大路向小街小巷延伸拓展,在社区建设管理上求得突破,追求管理精细化,落实管理“网格化”,实现作业到位、督查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在城管执法手段上从单一处罚向宣传、引导、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拓展,树立“服务而非管理、宣传而非处罚、共建而非强制、疏导而非围堵”理念,实现由物的管理向人的素质提升的转变;在管理时限上由单纯的白天管理向365天全天候管理拓展,实行查漏、补缺、整合定位、建构总体工作流程的“无缝隙”管理;在管理主体上由专业队伍管理向公众参与共同管理拓展,推行公共教育,唤起公共意识,增强市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城市管理成为群众爱我朔州、爱我家园、凝心聚力的过程;在资金投入上由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向引入市场机制、市场化运作拓展,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投入步伐;在服务观念上从“就管理抓管理”向“管理就是服务”拓展,树立“保姆式”服务意识,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在管理手段上从单纯的以人管人、以人管物向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拓展,以“12319”城建服务热线的开通为契机,按照“夯实技术、循序渐进”的要求,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在管理内容上拓展,在空间上实现全覆盖,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种城市管理“保姆式”的做法,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拉近了职能部门与市民的距离,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变“等钱办事”为“借力发展”

  朔州人明白: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依托于雄厚的财力支撑。然而,要完成一系列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靠财政投资,所有的项目都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

  钱从哪里来?以多渠道融资为重点,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他们破除“等钱办事”观念,树立“借力发展”的意识,在资金保障上,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转变,确立大融资理念,放开视野,调整思路,拓宽渠道,创新办法,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认识城市建设,开拓新的筹资渠道。

  他们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从银行借款上项目的机遇,加强与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沟通和协调,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程度,从银行融资贷款。

  经过与金融部门反复对接、磋商,到目前为止,初步达成城建贷款意向27个项目,计划合计可以融资13.18亿元。

  接着,他们一方面继续扩大对接的银行和项目范围,研究探讨金融租赁、发行债券等新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达成意向的项目主管单位高度重视,责成专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按照银行要求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成熟一个,上报一个,评审一个,到位一个。

  在融资上,他们真可谓多管齐下。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可用的土地资源。他们正着手尽快履行城北3000亩部队农场土地的有关手续,使之尽快具备公开拍卖条件。同时,他们还要尽快公开拍卖七里河南岸和张辽路两侧的存量土地资源。经测算,现有这些土地可从市场上拿回20多亿资金。另外,他们还“盯住”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机遇,千方百计、想法设法争取中央和省里的项目资金,包括国债资金、世行和亚行的贷款资金以及环保、水利等各类项目资金。为此,他们责成专人,收集信息,反复与上级各对口单位接触、商讨。总之,但凡有一点希望,就决不言放弃。

  今年是朔州建市整整20年,从最初的“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开放”,到之后的“不求最大、但求最美”,“30年不显旧、50年不落后”,再到“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这些不同时代的城市建设理念,伴随着朔州向前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008年,朔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塞外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新理念。作为山西年轻的城市,朔州市提出了要建成一座“最宜居、最宜发展”的塞外名城。

  特别是近年来,朔州市投巨资进行城市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大面积进行旧城改造,为市民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一方面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让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在“绿水青山”间耕耘收获。建市20年来,朔州市的城市面貌由黑变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年攀升,去年达到了318天。

  漫步朔州市区,人在绿中行,景从身边过。这座城市在创造着、收藏着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

  要给子孙留遗产,不给后代留遗憾。是的,我们今天不正是在创造明天的历史吗?我们相信,明天的朔州,依然美丽。

  精彩链接

  1、朔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建目标:到“十一五”末,市中心城区要达到功能完善型、环境友好型和管理创优型三个单项类宜居城市标准;今年,市中心城区要基本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并力争达到两个单项类宜居城市标准,即环境友好型、管理创优型宜居城市。在此基础上,争取经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达到综合类宜居城市的标准。到2009年底,市区要达到城市规划、道桥建设、基础设施、城市“三供”(供水、供热、供气)、市容环卫、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空气质量、生态指标、居民住房、公交客运、城市景观等12个方面的指标要求。

  2、“三城联创”,即2008年,朔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城联创”(“三城”即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宜居城市、省级文明和谐城市)的创建文明和谐城市的构想,专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将全市的文明创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