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阳明区经济发展探析:阵痛下的“破茧而出”
2009-12-14 11:17: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徐大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外县(市)很热闹,城区静悄悄”,与外县(市)相比,牡丹江市四城区近年一度成为全市经济的“短板”。自1997年起,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该市各城区纷纷打破沉寂,呈现出竞相发展势头,而其中阳明区无疑是最闪亮的一个。

  今年前11个月,阳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5.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1亿元,同比增长40.3%;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亿元,同比增长45.7%。

  “转型之痛”打破历史沉寂

  阳明区城区经济的起步,承受了转型之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牡丹江市进行区划调整,四个城区政府被赋予了一级财政主体的地位,更多地承担了原来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职责,包括开始“分灶吃饭”,独立承担区域内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供养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承担就业、教育、医疗等职责,在客观上增加了城区政府在资金上的压力。

  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阳明区把目光投向了民营经济。1994年,阳明区在全省率先辟建了民营科技企业政策性园区,并于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民营科技示范区。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阳明区民营经济也迅速崛起。据统计,2008年阳明区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比重达到83%。

  尽管如此,转型之后的阳明区经济基本属于“吃饭财政”,具体表现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可用财力弱、财政渠道窄、产业层次低、历史债务重等,曾有一段时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机关职工工资只开前四项、教师取暖费没有着落、老干部住院费无法报销……

  “大牡丹江”战略催生城区经济

  2007年,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构想,与此同时,一系列利好政策开始向城区“播洒”: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经济发展制定了科学严格的考核、监测、监督、奖励机制,对城区进行放权、松绑、扶持、加压,对县(市)、区党政班子进行同管理、同考核、同奖惩,每月在当地媒体公布经济指标监测情况。

  “与外县(市)干部相比,过去城区干部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总是‘低人一等’。如今等同政策激发了城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从而营造了城区和县(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你追我赶的氛围。”阳明区一位干部这样说。

  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城区目前不能拥有同县(市)同样的审批权、执法权、规划权等职能,牡丹江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一方面加大对城区的支持力度。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发展城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工作规划。壮大城区经济,加快市本级财源振兴,已成为牡丹江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学定位抢占发展先机

  “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战略突出了大局意识、一体化一盘棋思想。阳明区区委书记崔宗平说:“星星跟着月亮走,‘大牡丹江’不仅拉开了城市框架,也拉开了思想框架,增强了我们用解放思想去推进创新的意识。”

  现代发展,战略为王。近些年各地城区经济发展普遍是“二三并举”,在思路上或缺少特色、“泯于众人”,或单打独斗、“游离中心”。如何在战略层面走出趋同封闭、传统常规,阳明区坚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理清思路中发挥优势,在统领全局中抓住关键,在重点突破中整体跃升。具体突出四个原则:一是突出个性。依托优势,发挥特色、追求差异、错位发展,走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突出带动。注重发挥城区在资源要素上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上的载体功能,在区域发展上的引擎功能。三是突出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民意民声,适度超前、符合实际。四是突出大局。树立一体化、一盘棋思想,使城区与整个城市发展同心、同向、同力,形成叠加效应、倍增效应,使各城区在分工协作、互补发展中提升城市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2008年,阳明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30%以上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两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发展指标监测连续三年位于牡丹江县(市)、区前列。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