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4日讯 元旦期间,当市民在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时候,就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严寒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冰城交警不畏严寒
2010年1月1日6点,哈尔滨市动力大队一中队交警姜利广像往常一样来到省政府门前的交通岗执勤。”
虽然带着手套,但上岗仅一个小时,姜利广的脚趾就被冻得失去知觉,“这鞋跟我度过两个冬季,今年愣是被冻透了。”姜利广指着脚上的鞋子说,“今天的车流量同平日相比虽然少了许多,但是镜子般的路面很容易让车辆侧滑,”话音刚落,一辆松花江微型车还没开过停车线,就在原地打起转儿。姜利广见状一边指挥过往车辆注意避让,一边同几名乘客将车推到路边。
在红军街与花园街交口的交通岗,南岗大队一中队交警李碧轶正在执勤。“虽然天气寒冷,身体冻得直打哆嗦,但帮助驾驶员推车,看到司机们开心的笑容,身体就暖和了。”李碧轶微笑着说。
“因为过节,经纬街路段车流明显减少,但这很容易让一些司机疏忽大意,引起交通事故,所以在元旦期间,我们更要严格自己,站好每一班岗。”道里区经纬街环岛交通岗的道里大队五中队执勤交警杜海说,为保证元旦期间的交通顺畅,自己和队友们6点刚过就来到交通岗。33岁的杜海还没结婚,杜海说,父母很支持自己,“女友虽然有些的抱怨,但总体上还是很支持我的工作。”
采访临近结束,已经站了两个小时的杜海脱下手套同记者握手道别,杜海手指冻得冰凉,僵硬得不能握拳,记者握紧他的手问道:“有知觉吗?”杜海微笑着说:“能给市民一个优良的交通环境,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冰匠一天赚150元
当市民坐在温暖的家中时,冰匠们却在室外面对着冰冷的冰块进行精雕细琢。
2010年1日14时许,在南岗区鸿翔路与长江路交口的广场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冰雕已显露雏形,冰匠们正拿着手中的工具对冰雕进行最后的修整。在广场的众多冰匠中,一位胸前绣着五星红旗的冰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刘尚柱,已经做了20多年的冰雕,他告诉记者,自己差不多走遍了全国,而且去了十多个国家,包括韩国、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我们出国都穿着这件棉服,它证明了我代表中国。”刘师傅自豪地说。
“制作冰雕既要技术还要体力,默契的配合更是重中之重。”刘尚柱与陈维铭是合作20多个年头的老搭档,今年55岁的陈师傅说,无论春夏秋冬,他们总会在一起合作。“我们俩人都是木工,夏天盖大楼做装修,冬天做冰雕雪塑。”陈师傅说,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他俩师傅每天都要在室外制作冰雕,“要是不缺钱谁会遭这份儿罪,儿子上大学要交学费,自己与妻子还要交社保和医保,这样‘朝七晚六’的工作只能赚150元。”
昼夜坚守保供热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杜彦国和李维昌匆匆起床,来到了道外区北十九道街的136号锅炉房。杜彦国把铁锹放在手推车上,来到煤场,把盖在煤炭上面的积雪铲下,将煤装上车推进锅炉房,一车接一车,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凌晨三四点钟是最冷的时候,但是杜彦国却只穿了件厚夹克、戴个线手套。
“不冷,干起活就热乎了。”说着,杜彦国把一车煤推进了锅炉,又匆匆地推车往煤场走去。杜彦国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余年,每年的元旦都是在锅炉房中度过。这个锅炉房负责附近1000多户居民供热,每天要用燃煤30多吨,所有的燃煤都需要人工运进锅炉房,装入上煤机内,再由上煤机运送到锅炉内。
负责除渣和检修的李维昌也忙个不停,他先把锅炉内好几吨的煤渣清掉,再用手推车推出车间。清完后,他开始检测锅炉,压力表、水温表、水量检测表等一一检测后,开始给锅炉上水,一天的工作这才刚刚开始。
今冬,哈市气温接连突破历史最低记录,司炉人员经常是连轴转,无论当班与否,只要有供热需要,就要监守在第一线,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居民能住上暖屋子。
6000环卫工人上岗
凌晨3点,陈桂芝悄悄地起床,没有开灯,生怕吵醒正在梦中的孩子和丈夫。她原本穿39号的鞋,但是因为天气太冷,她不得不穿42号的鞋,就是为了能多垫两双鞋垫。 “这两天太冷了,再穿双厚袜子吧。”陈桂芝在心里嘀咕着。穿戴整齐后,陈桂芝来到和哈市6000多名环卫工人一样,开始一天的第一次晨扫。
在通达街,环卫工人李师傅挥着扫帚正在清扫残雪。“虽然每天早晨都出来清扫,已经冻习惯了,但是这样的天还是让人有些受不了。”李师傅说,一刻都不敢停,歇一会就冻透了。当晨练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时,整个城市已经焕然一新了。
元旦期间,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要比平时多两成左右,哈市所有环卫工人放弃节日休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以他们的辛勤的汗水保证了中心城区的干净和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