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讯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镇,街道两边摆满了粘豆包,这俨然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就是这个东北地区标本式的小镇子,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了“中国粘豆包第一镇”的荣誉称号。而陈金生,无疑是这个荣誉的创始者。“我爸送货去了,他今年都58了,每天还要奔波。”陈金生的大女儿陈静这样告诉记者。
谁说豆包不是干粮?
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送完货回来的陈金生。他偏瘦的身材,很难与东北大汉联系到一起;脸上的皮肤黝黑,写满了沧桑;双眼有些疲惫,却显得炯炯有神。见到记者,他简单地握了握手,便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开始讲他的“粘豆包致富梦”。
从艰难的岁月走过来的人,多半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多年前,陈金生和这里的千百个乡亲一样,一年到头汗珠子掉地摔八瓣、“顺着垅沟”侍弄庄稼。到秋天,“捡回的豆包”也就仅能解决温饱——那年月,屯里的土地有限,人均耕地仅有1.35亩,又多半是黄土坡,产量很低。
一次偶然,陈金生把自家吃剩的粘豆包扛到哈尔滨去卖,七毛钱一斤,九十多斤粘豆包竟卖了六十多元钱。
回家的路上,陈金生就开了窍。那一年,陈金生发了回狠,一咬牙包了二三百斤粘豆包,用面袋子背到哈尔滨早市上去卖。黄澄澄的豆包,一下子为陈金生带来了二三千元的收入,这让他顿时明白了:“谁说豆包不是干粮?干好了,它就是咱农民的金疙瘩!”
给“金”豆包上“户口”
看到陈金生在粘豆包上赚到了钱,乡里乡亲的有样学样地跟了上来。这几年,全屯每年有一百多户加入了加工粘豆包的队伍,总收入达到110多万元。
看到乡亲们也做起了粘豆包生意,陈金生赶紧给自家的粘豆包注册了“陈金生”牌商标。然后,他凑足了钱,买下了位于亚沟镇镇口的一处厂房,建成了自己的豆包加工厂,逐步增添了设备。如今,他的加工厂年产量达到了20万斤,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
2009年,陈金生还办理了食品安全认证。“办这个难度挺大,相关部门对于规模、质量各种要求特别严格。”他说,幸好,他的工厂2008年年产量就达到了28万斤,2009年产量将突破30万斤。
全村人“粘”着发财
“我的工厂里都是统一管理,服装也统一。这里的工人都是以前加工粘豆包的个体户,看见我做大了,自愿加盟我的企业,大家合力把豆包生意越做越大。”陈金生说,现在销售量大了,生产压力也随之大了,粘豆包有些供不应求。
“2010年,我准备在下苇屯建一个生产粘豆包基地。”谈到对未来的打算,陈金生告诉记者,如今他满脑子想的都是粘豆包,连做梦都是粘豆包。他说自己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要把粘豆包做成亚沟三最:产量最大、销量最大、质量最好。他要用粘豆包,把全村人“粘”到一起,闯出更广阔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