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80岁老党员尽余“热” 呵护农牧大院居民
2010-01-15 16:33:32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王佳音 武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5日讯 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学府社区的农牧大院,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栋楼,约九十户居民。岁月如梭,老党员郑凤奎已经80岁高龄,他呵护整个大院的点点滴滴,深刻在这里的居民心中。党的光辉、党的温暖都从郑老身上体现出来。数十年过去,在他润物无声的感召下,大院里每个人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园。

  12日,记者慕名拜访郑老,却扑了个空。老伴孙淑琴告诉记者,郑老溜达去了,于是记者与孙大娘边等边聊。

  以身作则公私分明

  郑老的家可谓“陋室”,简洁、朴素。身为建国前的老党员,郑老当过干部,做过劳模,还上过北京的媒体,但诸多殊荣下,他生活得更加简朴。“抠门”的老人,从来不让家人给他买新衣,身上的衣服一穿就能“跨世纪”。

  1948年9月,郑老光荣入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党有着刻骨的爱。人生苦短,转眼间,英俊的少年已变成枯瘦的老者,而对党的爱却越来越深。1952年,郑老在原一机床厂党委任宣传干事。天天和纸笔打交道,让很多人都很羡慕。有次郑老的孩子想拿几张稿纸写作业,可话一出口,就挨郑老一顿批评:“公家的纸怎么能随便用!”厚厚的稿纸,多一张,少一张谁能知道,孩子很委屈,哭着回了家。稿纸不给用,钢笔水用两滴总可以吧?老伴拿着孩子的钢笔递给郑老,让他从班上灌满了回来,郑老眼一瞪,劈头盖脸给老伴一顿说。

  从此后,家里人都清楚了郑老的原则: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一张纸、一滴墨水都不行。听完孙大娘的讲述,记者心中暗暗佩服,对这个“陋室”肃然起敬。

  自己搭棚大家乘凉

  农牧大院的“岁数”不小,居民也是白头发多,黑头发少。大院只有两栋楼,还有一个垃圾堆和两个污水坑。步入老年的郑老,不抽不喝也不玩牌,他天天瞧着院里的垃圾堆和污水坑就别扭,终于有一天,老人出手了。看过《士兵突击》的人知道,主人公许三多一个人修了一条路。郑老则是一个人平了垃圾堆和污水坑,而且还搭了个凉棚。两个主人公凭的都是惊人的毅力,而不同的是,许三多是个年轻的小伙,郑凤奎已经是个小老头。年头太久,孙大娘回忆不清郑老当初是咋弄的,隐约记得垃圾堆里有破自行车零件、水泥渣和生活垃圾。“干掉”垃圾堆后,郑老自己拉来砖头、木条等材料,亲手搭建了凉棚,并给凉棚弄了块牌匾,写上“休闲亭”。凉棚建好后,一到夏天,三桌麻将,一桌扑克都设局在此,除了大院的居民,附近的老人也纷纷赶来凑热闹。炎炎夏日,休闲亭下其乐融融。老人们或是玩牌娱乐,或是喝茶摆龙门阵,孩子们也在亭子中,嬉戏玩耍。

  今年夏天,孙大娘让郑老把凉棚拆了,原因是“亭子老化,怕砸到人,出危险”。郑老不同意,因为老人看见“还有孩子在里边玩,大伙还需要它。”郑老不顾年迈,又登高涉险,重新固定了一下。

  郑老要用尽最后一份“热”!

  80岁高龄的郑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对他的心衰症状亮出“红灯”,劝郑老住院治疗,而郑老倔得很,刚强一辈子的老人不想就此躺在病床上,他想要为大院奉献自己人生的最后余热。

  如今郑老不能再干体力活了,他不能天天扫大院了,不能拎水伺候花了,但他闲不住。郑老开始天天去上课,听中医讲养生,并把学到的心得记成了笔记。“哪些食物有营养?哪些含矿物质最多?”郑老的笔记封皮上,工工整整写着《食物含矿物质、维生素比率及功能》,老人告诉记者,他要把笔记整理好后,交给社区,让社区举办活动时,把这些科学知识告诉给更多的居民,让大伙共享健康。

  在采访结束时,郑老亲自把记者送到门外,这位慈祥的老人在采访过程中,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浓浓的剑眉不时扬起,老人讲,自己不怕死,就是怕病倒了拖累家人。活了80年,郑老感言:人生重在心态,有个好心态,就有无悔无憾的一生。

  学府社区副主任谷丽和郑老是老相识,她告诉记者,关于郑老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组织大院老人游公园、用自己家水给大院浇花、给社区写歌、帮忙举办社区运动会、逢年过节书写标语……80岁的郑老,已步入暮年。生命虽有终点,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农牧大院的故事将会流传下去。

  简陋的休闲亭,退色的标语,干净的土道,以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会记住郑老这些“不老的传说”。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