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尔滨农民赔钱出书 为“731”迫害三千难民鸣冤(图)
2010-01-18 09:57:46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洁蕊 李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鞠丙南(左)在向本村曾经当过劳工的梅士学(右)老人求证当时的历史。

  黑龙江新闻网讯 出版纪实章回体小说《黑堡》花了农民鞠丙南两万六千元钱,即使印刷出来的1000本都卖出去,鞠丙南还是要赔两千元,但是老鞠不算这个账,用他的话说:“我就是想让中国人都知道‘731‘的罪行,也是为了慰藉在那个魔窟里死难的三千多个冤魂。”

  从泥土中挖掘文字

  鞠丙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已59岁,不爱说话、不善表达,仅有6年的小学文化。可是他却用埋藏在心中的愤怒写出了36万字的小说。这小说的素材来源于他生长的哈尔滨市平房区这片土地,来源于他从小到大不断听闻的“731”细菌工厂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来源于父辈们讲述的一段段令人惊怵的历史。

  “十三四岁时,我就想写这本书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搜集素材。”鞠丙南说。鞠丙南生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与细菌工厂仅有4公里的距离,与当年日本高官宿舍相距2公里。小时候,鞠丙南经常去细菌工厂的废墟上挖“宝”,一只“乌拉”鞋保存至今,他的家中还有一些细菌工厂刚炸毁时留下的手术刀、镊子、日本人的报纸……为了解更多情况写成小说,他多次出入“731”陈列馆,并从陈列馆中搜集了很多资料。

  “那些文字是我从泥土中挖出来的。”鞠丙南说,在辛勤劳作耕耘农田的日子里,他的喜怒哀乐常常随着村中老人点点滴滴的讲述而起伏。鞠丙南的伯父、父亲,还有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以及邻村许多的年长乡亲都曾给日本人当过劳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鞠丙南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泉。

  30主人公仅存2人

  “黑堡”是“731”细菌工厂在1942年之前的名称,这部以其命名的纪实小说中,共出现人物100多位,主人公近30人,每一位主人公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这些老人目前健在的仅有2位了。”鞠丙南说,他执笔前近乎“抢救”似地采访了50多位当年劳工和目击者,甚至采访过一位被用做实验的“人种”。当年听说鞠丙南要为他们的经历写书,一些老年人甚至拄着拐杖到他家讲述:“我们在魔窟黑堡什么罪都遭了。日本人经常对我们拳打脚踢,自己打累了就让我们中国人互相抽嘴巴,打得轻了就反过来惩罚我们……”老人们这样控诉。他们中,有的给日本人当过食杂店酒保,有的当过扛煤小工,还有的当过厨师……

  老乡鞠兴政的经历让鞠丙南记忆深刻,当年为了发泄心中怒火,一些劳工偷走了几箱用于城建的钉子,以破坏建筑防御。日本发现后抓到了偷钉子的劳工,然后牵着狼狗、举着战刀命令日伪警察将钉子钉入劳工的掌心,将其身体钉在墙上。日本人自己不动手,让中国人祸害中国人!一锤锤钉下去,一滴滴血流出来。当时,讲述这一段经历的长辈老泪纵横。“我一定要把这段血泪史展现给后人,为受‘731’迫害的三千难民鸣冤。”鞠丙南说。

  罪行讲述刚刚开始

  虽是农民,鞠丙南却酷爱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曾经发表过散文诗等文学作品。2007年他开始动笔,为让更多人爱读这本书,鞠丙南用章回体的形式编写该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妻子非常支持,将全部家务承担下来,她告诉鞠丙南,“黑堡”的罪行一定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

  2009年10月,该小说出版发行,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书店销售,妻子于是陪鞠丙南到集市上吆喝着卖。鞠丙南说,他还计划着为该部小说写中部和下部,他将尽全力把所掌握的材料和知道的历史展现给后人。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