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东北三省7000公里边海防线 沧桑巨变60年
2010-01-21 14:30: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天德 秦富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沈阳1月20日电 滨海公路连通起口岸和口岸,兴边大道铺平了黑龙江、鸭绿江两畔……近日走访东北近7000公里边海防线,耳闻目睹了东北边防60年的沧桑巨变。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腹地,与俄、朝交界,与韩、日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东北边境便陷入了屈辱的泥沼,沙俄、日寇的罪行罄竹难书。

  今天,在营口西炮台遗址,清王朝修建的近代海防军事工程依稀在目,未经烧制的土构建筑似乎还在向世人泣诉:政衰国破、有边无防,边疆怎能不任人宰割?!

  新中国的成立,挥尽了历史阴霾。然而,由于基础薄弱、配套滞后,东北边防设施简陋,边境地区十分落后。当时,戍边生活是“铁架哨,土坯房,寒风吹来透心凉”,执勤是“通信基本靠吼,巡逻主要靠走,守边离不开狗,观察主要靠瞅”,而老一代戍边军人和边境人民群众“住的是地窨子、茅草房,走的是沙石岗,吃的是红高粱,取暖靠烧火墙”……

  新时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一系列强边固防政策的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春风化雨般洗礼,特别是沈阳军区与东北三省联合实施“政治安边、富民兴边、军事强边、外交睦边、科技控边”建设新思路之后,让东北边疆全面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在北部边陲重镇黑河,记者看到边防官兵早已把马爬犁送进了博物馆,摩托雪橇代替了徒步巡逻。电暖鞋、电暖服、电暖哨楼取代了厚棉鞋、厚棉衣、木板房,官兵们也早早与冻伤、关节炎等“传统职业病”告别。在吉林长白山麓某哨所,保温自选餐饮车、自动烹调设备、日光温室大棚等现代化后勤供给线,使新鲜的蔬菜、肉、蛋、奶,成为官兵餐桌上的家常饭。

  执勤手段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在边防部队,视频监控、雷达监测、夜视仪、光学观测器等多种高技术观测手段已把望远镜压在了箱底。官兵们说,如今边防执勤是“白天看得清,晚上看得见,全天候监控不间断”。

  边海防整体向信息化迈进。在千里边海防线上,空间卫星相连,地下光缆传输,地上网络畅通,加之军网、动中通等多种通信手段并用,使信息日趋畅通无阻,快反能力大为增强。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记者从沈阳军区边海防委员会了解到,自1994年国家组织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军地累计投资9亿元,新建边防巡逻路6000余公里,拦阻设施500余公里、报警设施200余处,边防视频监控中心及监控站300余套,以及部分执勤码头、直升机停机坪、执勤板房等附属保障设施,大大改善了执勤条件,方便了边疆人民生活。

  近年来,东北各沿边已形成纵向联动、横向互补、定点定位、多元联合的“一体化”管控格局。重大恶性事件杜绝,海上越界捕捞、边境违法越界、抢劫盗窃和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逐年下降。平安稳固的边海防环境,促进了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繁荣,边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如今,在黄海暖寒流交汇处的外长山列岛,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獐子岛渔业还实现了上市融资。在黑河,那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毛之地,现在对外贸易年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在鸭绿江中朝友谊大桥、长白山天池自然风景区、海洋岛突堤式码头、冰雪旅游胜地北极漠河……处处欣欣向荣,商贾簇拥,东北沿边沿海经济带正在迅速崛起。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