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5日讯 近日,翟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是杜尔伯特县靠山种畜场的职工,1997年前后,场里开始收“福利费”,如今,种畜场早已解散。
1月21日,翟先生一直看着手里的交费凭证发呆,他不知道,当初场里给的承诺,啥时才能兑现。
职工:“福利费”化为乌有
翟先生是杜尔伯特县靠山种畜场的职工。在2006年之前10余年的时间里,该场先后收取职工数额不等的“福利费”。
翟先生表示,当初收“福利费”时,场里承诺退休后有回报,如今,场子已经解散,承诺也没有兑现,所交的“福利费”也化为泡影。
据翟先生讲,他于1981年当兵复员后,分配到该场。从1997年前后,该种畜场开始收“福利费”。当时,种畜场的领导宣传说,“福利费”和养老保险差不多,退休后,场里给退休职工每月开工资,但退休后具体怎么开,场里并没有说。
按照工龄和工资的标准,翟先生每年交三四百元钱的“福利费”,从1997年前后至2006年,翟先生共交了4000元左右的“福利费”。
“2007年,场子‘解散’,我们都外出打工,可是,‘福利费’的事儿,场里一直没给过合理的说法。”
翟先生说,该场共有1000多名职工,都交了不等数额的“福利费”,那笔钱究竟干什么用了,如今仍去向不明。
调查:“福利费”更名了
翟先生告诉记者,虽然种畜场已经“解散”,但领导班子都在上班。
1月13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靠山种畜场,记者看到,该种畜场的大门敞开着,但各楼层的门却都紧锁着。
经多方联系,记者联系到该场的宫副场长。
记者说明来意后,宫副场长表示,有关“福利费”的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不过正在处理中。县里已经成立专门的班子,对此事进行调查。
记者问:“当初为什么要收‘福利费’?”宫副场长表示,他并不清楚,但是他在1998年来到该场工作时,场里就已经在收这笔费用了。
宫副场长还说,这笔费用前期叫“福利费”,后期叫“职工管理费”。
对于“福利费”的用途和去向,宫副厂长表示,他也不太清楚,是“一把手”说了算,他没有过问过此事。
在该场一位职工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宫副场长所说的“提留单”,“提留单”上,清楚地写有“职工管理费”一项。翟先生气愤地说:“上面连公章都没有,只有一个签字。”
负责人“上班就是喝茶水”
据宫副场长说,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场开始改制,领导班子则留守。目前,人员和编制还没有落实。
关于采访前,该场办公室全部锁门,场里无人一事,宫副场长这样告诉记者。记者:你们每天都要求上班吗?
宫副场长:上班啊!
记者:上班都干啥?
宫副场长:啥事没有,就是喝茶水。
记者:你每天都来吗?
宫副场长:不来也行啊!
记者:你们工资怎么开?
宫副场长:正常走财政。
记者:你每个月开多少钱工资?
宫副场长:2000多元钱。
据宫副场长讲,他们领导班子共有5个人,每月工资都正常开。
解释“福利费”用之于民
1月13日下午,记者联系到该种畜场的杜场长。
杜场长说,“福利费”这件事儿已经调查完了,根据国家财政部的相关文件,收费是合理的。
对于“福利费”的用途,杜场长表示,这么多年,场里共收了200余万元的“福利费”,主要用于教育、卫生、退休职工及遗属的抚养,场里每年大约收2万余元“福利费”,当年收的钱,当年花完,还有一部分职工没有交钱。
关于这笔钱的去向,杜场长解释说,当时收的这笔钱,都用在场部教育、卫生、医疗方面了,这笔钱并不是职工所理解的“福利费”。
对于杜场长的解释,翟先生持否定态度。
采访中,多位职工表示,当时场里领导公开说,职工所交的钱类似于养老保险的“福利费”,而现在,这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如果事实真如杜场长所说,所收的“福利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费合理合法的话,那么,在收费之前,就应该把收费原因向职工解释清楚,也就不会闹出此等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