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牡丹江3月4日讯 “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表达了我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声,同时也折射出了择校家庭的现实心态。
“教改”纲要中,提出了“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期望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那么,我市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雁。
义务教育取消择校,但差距仍存在
前几年,我市曾出现过一些家长为了将孩子送入名初中,彻夜排长队去交择校费的现象。但是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看不见了,因为我市完全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中校”,不允许学生们花钱“择校”了。
“追究择校的根源,首先是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但是,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虽已基本杜绝,却并不意味着我市学校之间就不存在差距了。”李雁说,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要更大。要想彻底破解这个“难题”,逐步达到省里“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就应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渐实现各校均衡发展。而这,正是抑制“择校”、“择师”问题的根本所在。
名师流动后,校长能否也动一动?
“择校热”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择师热”。从2008年开始,为给择名师现象“降温”,我市实施了“名师交流”政策,让部分知名学校的知名教师“流动”了起来,而去其他相对薄弱的学校里任教,而且,一教就是三年。
我市的这一做法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只有“名师流动”还仅仅不够,此次国家“教改”纲要还提出,“校长”也应在区域内流动起来。那么,我市今后有没有希望实现“校长流动”呢?
“校长流动是一个大趋势。”李雁说,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除了教师流动外,校长也应流动起来,这有助于优质资源的平民化、普及化,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一个校长,如果既能在城区里的名校干得好,也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生源相对较弱的学校干得出色,那才是“真本事”,才是“好校长”。校长流动是未来教育发展大趋势,但是目前,我市受到校长聘任制等条件的约束,要想实现校长流动,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两年后,牡丹江市有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除了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外,高中阶段教育也将更加普及。”采访中,李雁说,此次国家“教改”纲要多处都触及了教育的“敏感地带”,对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力求有所呼应、有所回答,这是很难得的。而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也一直是我省、我市教育努力的方向。
李雁说,目前,我省已提出规划,除了对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外,还提出“到2012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要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里的高中阶段教育,除了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外,还包括各类的中等职业教育。而结合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3%,距离省里要求的85%的目标差距不大。两年后,我市能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