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人大代表畅谈高校人才培养 搞好自身定位满足社会需求
2010-03-07 21:43: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陈承贵代表。东北网记者朱丹钰 摄

  东北网3月7日讯 (记者 朱丹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连日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黑龙江代表,纷纷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等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

  高校自身定位决定人才培养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陈承贵说,现在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鼓励高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应有所侧重。全国有2260余所本科院校,每年几百万名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应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高校自身定位的重要性。对于清华、北大等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社会精英人才是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服务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则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同时不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与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陈承贵说,在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应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掌握一到两门技能,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而国内的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应注重这一点,教育部门也应制订相关措施,在短期内对高校的定位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特色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否则,对所有高校都强调自主创新,要争多少项目,出多少成果,很多地方高校会力不从心,而且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这方面,收效也不会很大,导致“丢了西瓜捡芝麻”。

  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社会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高校人才的供给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论研究型大学还是非研究型大学,都要与自身的人才接纳对象进行密切接触,这些人才接纳对象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应及时掌握,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作出相应的修改。因此,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也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让教育家办学,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用政策性的导向和社会对高校的监督和鞭策来使得高校更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应有一个怎样的定位。这就好比生产任何产品都是企业的自由,不能由某个部门去硬性规定,但如果它生产的不是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自然就会给它一个反馈,使其很快去调整自己的定位。高校的定位也是如此,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也应随着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高校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并没有对高校如何定位给出反馈,社会需求何种人才也没有给高校提出相应的意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已经脱节,高校毕业生只能进行二次学习。

  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王树国说,在讲求效率的今天,许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大学生来实习,不愿意为培养人才而降低自身的效率。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用人单位允许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高校也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互相明确人才培养的意见,自觉修改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使高校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给自己定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教育关系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王树国说。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