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两名南极科考队员归来 雪龙号曾与台风擦肩而过
2010-04-12 07:25:1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李俊杰 齐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2日讯 昨天15时许,黑龙江测绘局参加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韩惠军和李福生圆满完成南极昆仑站科考任务后,顺利返回哈尔滨。在此次科考中,两人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GPS冰流速点观测、内陆车队导航、加密“中国墙”、“中国保护区”GPS网观测以及通信保障等任务。

  “雪龙”号与台风“卢碧”擦肩而过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去年10月11日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先后完成了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科考任务,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科考活动。此次黑龙江省共有3名队员参加科考工作,其中,韩惠军和李福生赴南极内陆昆仑站,任宏远到南极长城站执行越冬任务。

  据韩惠军介绍,此次“雪龙”号在海上航行了32000多公里,历时两个月、6次穿越西风带、航线历次最长。刚出发第三天,他们就差点遇上台风“卢碧”,幸好船长果断调整航向,行至“卢碧”西南一侧,只受到短时雷雨大风影响,与“卢碧”擦肩而过。

  获取秦汉年代地球形成“密码”

  据韩惠军介绍,在南极内陆高原上覆盖着厚厚的坚冰,最厚部分可达4000多米,这些冰带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甚至上亿年形成的。南极昆仑站建在整个南极冰盖的核心地带,该站的冰芯钻探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南极科考队冰芯钻探已打了133米。专家介绍说,现在钻探的133米深度相当于中国秦汉年代。随着钻探加深,年代将更加久远,一旦钻取出200-300米冰芯,研究人员就能“穿越时空”,获得5000年来南极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据了解,我国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钻探至超过3500米,以获得最古老冰芯,其可能蕴藏着120万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史。

  增设8个GPS点加密“中国墙”

  围绕着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考察队设置了一个长200公里、宽30公里的矩形区域,在这个矩形区域的边界上,每隔5公里,布设一个主要用于观测冰盖运动的花杆,考察队员们将其称为“中国墙”。此次,两人又增设GPS点8个,加密了“中国墙”。同时,他们还在站区对新建设的科考设施和站区建筑进行了补测和修测,为未来以此为中心设立“中国保护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拔4093米的Dome A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也是地球上气温最低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目前,Dome A成为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观测条件最好之处。此次,黑龙江省工作人员还为新天文观测场地的选址、校正天文望远镜方位等方面提供了优良的测绘保障,科考人员将在南极之巅建立全世界性能最优越的天文台,用以探测宇宙的创生以及搜寻地球外生命的痕迹。

责任编辑:侯巍